二十大觀察・一 |落實「發展是第一要務」迫在眉睫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備受關注的中共二十大已經結束,但外界的疑慮與擔憂不僅並未減輕,反倒隨着習近平開啟第三任期以及高層人事的落定更加憂心忡忡,股市震盪、外資撤離、潤學流行就是此一情緒的具體呈現。習近平帶領的中國共產黨,究竟會將中國這一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帶向何方?已經崛起並深度影響世界的中國又會給動盪中的國際社會造成怎樣的衝擊與影響?全世界都在等待一個答案。

不消說,雖然習近平三萬餘字的二十大報告重申了在本世紀中葉建成現代化強國的遠景目標,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並正式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與本質,國家統計局10月24日公佈的第三季度經濟數據明顯好於預期,但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的第三個年頭,在人們看不到因時因勢調整防疫政策之際,個體層面的預期和信心確實很難提振。對中國共產黨來說,時下最為迫切的是,任爾東西南北風,務必將二十大報告再次明確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落到實處。

在二十大之前,外界就在猜測今次報告中會否不再提「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再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雖然事後證明這不過是杞人憂天,但之所以有此猜測,也說明自上海疫情爆發以來,人們對講政治壓倒講經濟、講科學的擔憂在持續累加。上海靜默封控之際,《香港01》在《大疫撕裂中國 重建兩大基本共識到了最危急時刻》就曾呼籲,被大疫撕裂的中國,亟需重建改革開放以來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兩大基本共識:中國不可能與世界脱鈎、走向「閉關鎖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是硬道理,放在任何時候都不過時。

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乃至社會層面的衝擊與影響,還在繼續。(新華社)

上海疫情至今已經半年時間,期間高層與官方主流媒體不斷在強調「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但外界的擔憂並沒有消解。二十大之後,隨着高層人事落定,要想穩預期、穩信心,唯有真正落實「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這一條路可走,再多言之鑿鑿的喊話,在民眾迫在眉睫的經濟壓力面前、在各方對中國經濟發展本就已陷入悲觀預期面前,都將淪為空談。

人們常說,「大發展小問題,小發展大問題,不發展全是問題」,這不僅是被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證明了的,也是上海疫情以來很多人的切身感受。在二十大報告中,既總結了過去十年的問題,也呈明瞭接下來面對的挑戰,包括: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推進高質量發展還有許多卡點瓶頸,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民眾在就業、教育、醫療、托育、養老、住房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唯有通過不斷的發展。包括二十大報告空前強調國家安全,要求「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也只有經濟增長,才能夯實應對種種風險的物質技術基礎。

同樣是在二十大報告中,特別提到了「七個堅持」,也即: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堅持道不變、志不改,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持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前三個堅持,也就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這是1987年11月1日就提出並確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也是鄧小平改革開放區別於戈爾巴喬夫改革並取得成功的「四梁八柱」。今次在「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礎上又再增加「四個堅持」,可見習近平時代改革開放的實踐邏輯依然在鄧小平的延長線上,只要「四梁八柱」不動搖,中國改革開放就能避免顛覆性錯誤。

鄧小平南巡時曾強調「關鍵是發展經濟,發展才是硬道理」。(央視網)

二十大之後,習近平帶領新一屆常委考察延安,瞻仰了中共七大會址、毛澤東舊居等,宣誓了新的趕考路上的初心與使命,緊隨其後,一系列的外訪活動也密集展開。一切似乎都在回歸正常軌道,但被疫情改變的生活卻再也無法回到疫情前的狀態。對中國來說,這是經濟從高速發展轉入中低速發展必然需要經歷的成長的煩惱,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避不開的陣痛,疫情這一外部因素只是加速了這一進程,但就像我們一直強調的,萬變不離其宗,只要守住「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底線,只要將「發展是第一要務」落到實處,中國未來仍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