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關|清華港生補回失落的「儀式感」 創業者難忘公司士氣低落時

撰文:陳進安
出版:更新:

三年疫情,滄海桑田,不但打破過去習以為常的生活狀態,令親友之間見上一面都成奢望,甚至人生軌跡亦告改變。然而事過境遷,1月8日,中港落實首階段通關,令兩地人流得以擺脫重重限制,再度自由地交匯。近日,《香港01》採訪了四名長居內地、皆正值生涯規劃或職業發展關鍵期的年輕港人,讓他們回眸通關前後這段時光的心路歷程,談及那一度「重門深鎖」的關口,在他們這一代中留下何種面貌的印記。

他們當中有的就學清華園,卻因瘟疫未能讓至親見證自己在最高學府的入學日,還耗時足足兩年,只為完成教師資格證的認定;有的則初生之犢不畏虎,在疫情期間創業,成立研發人工智能的科技公司,卻未料長期清零政策及封控甚至影響了員工情緒。雖然背景不盡相同,但不變的,是對親友、故鄉的思念,亦因此,通關消息甫出,眾人紛紛釋懷,不用再為家人趕不上畢業季的尾巴而憂心忡忡;也能再次提起鏡頭,自在地回來記錄「我城」歷經大流行數載後的變化,享受在家的每一刻鐘。

為圓教師夢耗時兩年 通關後補回錯失的「儀式感」

2020年是疫情在全球範圍大爆發的元年,當時誰也說不準曾經熱鬧的關口到底要等多久才得以復常。港生Shary便是在如此背景下踏上新旅程,當年9月入讀清華大學教育學碩士課程的她,在8月尾獨自坐飛機到北京準備入學事宜。時逢22歲生日和研究生入學儀式,可正值大流行期間,嚴控的關口,令身在香港的家人未能親身和她慶生、親眼見證她入學。

近月,通關風聲漸起,由去年11月份開始,Shary就陸陸續續會訪問新聞網頁關注最新消息,而在得知終於通關,可以返到闊別近三年的家鄉後,激動的心情不言而喻。對將在今年6月畢業的Shary而言,通關的時機別具意義,她坦言,當年見到同樣入學的內地同學都有父母親陪同在清華園門口合照,內心還是很羨慕的,而現在父母家人都可以到北京見證她的畢業儀式,補回這個「儀式感」。

除了錯失與家人分享重要時刻的機會,對於自本科以來就是讀教育學專業,以後想從事教育行業的Shary而言,封關在另一層面尤其成為夢魘。這要由2019年說起,此前,港人在內地考取教師資格證是沒有相關政策的,直到當年,港人可以報考該證,Shary就成為了比較早考取這個資格證的香港人士。

按照內地教師資格證的認定流程,港人是需要聯繫香港警署,開具在港的無犯罪紀錄證明(良民證)作為重要的認定材料,方可完成整個認定流程。可由於之前沒有太多港人考證,所以內地相關部門沒有提供支持的經驗,她也只能自己打聽。

據Shary介紹,開具這個證的途徑有二,一是自己親自返港遞交申請,二是在北京準備齊申請材料,由她的在港代表代為提交。第一種途徑受限於未能通關,第二種途徑則受限於她在港的家人不太熟悉流程,但第二種途徑無疑是更大概率完成的,所以她就花時間準備齊申請資料。

不過難關還是出現,其中有一項重要的資料,是她的指紋(指模)資料,但內地公安機關無法幫她印取指模。後來她致電駐京辦尋求幫助,對方建議可以找公證處完成認定。由於北京同樣處於疫情下辦公時間有所調整的時期,故她在公證處做指紋公證、準備齊全材料、寄回香港、找到在港代表、完成資格認定、拿到證書......整個流程耗時了兩年的時間,「非常不易,所以得到的證書無比珍惜」。

中港1月8日恢復免檢疫通關。(鄭子峰攝)

作為一個鍾情於紀錄生活的人,Shary在香港的時候,就有在社交媒體平台上更新一些自己在港生活VLOG的習慣。在北京、在清華讀書後,她都會紀錄一些在京讀書的港人生活,「是件很有趣的事情,內地和香港的朋友都可以從我的VLOG看到不同文化、不同生活,去增進理解、增長感情,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通關之後,她想回香港,用自己的鏡頭多紀錄一些家鄉有趣的事物,比如從小吃到大的茶餐廳、比如有很多童年回憶的九龍公園等等,「想享受在家的每一刻鐘,記錄家鄉的變化」。

險因過關問題趕不上入學 大一港生:通關後帶父母到京

同樣在疫情期間到北京升學的港生還有Carmen,更加年輕的她,現時只是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專業的大一學生。

就封關對自身的影響,Carmen同樣感慨萬千。她表示,去年當知道被大學錄取時,她很高興很期待到新環境體驗,但當她開始申請過關,抽籤又一直抽不中,真的非常沮喪。由於辦理入學有時間要求,若本人沒有親自到,會被視為放棄學位,因此當時她很害怕沒有辦法及時辦理入學手續,而錯過了在法大讀書的機會。

Carmen險因過關問題趕不上入學。(受訪者提供)

另外,未通關時,香港的來回機票以及再返回內地的隔離費用都很貴,成本太高了,同時礙於過關要抽籤,父母一直沒有機會到她學校附近,看看她平時活動的環境,以至於每到假期,她都只能自己留在內地租房,一個人過聖誕節,甚至因為封關、封校,而沒有人和自己慶祝生日,從而第一次度過了自己一個人過的生日。

好在這些日子,平時就比較獨立、父母也是一直不在身邊的她都能順利撐過。得知通關時,Carmen非常激動和感動,計劃在今年暑假返回香港。比起內地,更喜歡香港工作環境的她希望趁假期返回香港做實習,而暑假過後開學,亦可能會帶父母一同到北京,看看她的學習環境,「另外就是我的爺爺年邁,之前一直很擔心有什麼事情不能及時回去,現在通關會少了很多擔心」。

上班族:內地網絡終於派上用場

與Shary及Carmen不同,去年在北京大學政治學碩士畢業的Jacqueline已是一名不折不扣的上班族,現在香港工作,負責在公司處理聯絡工作,因此對職涯發展的體會尤其深切。

Jacqueline去年北大碩士畢業,卻未能參加畢業典禮。(受訪者提供)

她介紹,近年來,公司開始發展內地業務,她也因此有幸加入到團隊。鑑於職位特質,本身她應該可以經常來往內地,但初入職幾個月,因為封控,公司對於回內地工作的安排很嚴謹,基本取消所有訪問內地的業務和工作,疫情趨勢尚未明朗下,她也不了解自己有沒有機會外派到內地工作。

她又指,本身加入這所公司,是希望可以運用到自己在內地的網絡還有專業知識。然而,疫情本身是有一定抑制性,公司在工作安排和計劃上只可以持觀望態度,減慢進度。這一切,讓初出茅廬的她在適應和投入工作上增添了很多挑戰和未知數。

本身對回京並沒有很大期望的她表示,隨著通關的消息出來,公司也可以開始安排新年後的工作,代表現在工作將會回到疫情前的彈性和高效,對於推進內地業務可以有更實在的計劃,對於她的職業發展有很好的幫助。

Jacqueline認為,通關對其職業發展有很好的幫助。(受訪者提供)

另一方面,6年的內地生活,少不免建立了很多的需要長期聯繫的工作關係,更是留下需要處理的個人賬務問題。目前對Jacqueline而言,除了需要處理內地的各種繳費業務外,更需要更新內地居住證,「過往因為封關,一切事情都被擱置下來,通關後,處理各種事情就更加彈性了」。

此外,即使封關,也有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時候,那就是與同學的關係變得更深厚。已畢業的她仍充滿感激地憶述,臨近碩士畢業季時,在港的她需要處理離校和遞交畢業論文的任務。她只能拜託同專業的同學,從收拾行李到寄送,由列印論文到遞交至學院,幫她一手包辦。她最後慨嘆:「封關不單是讓家庭分隔兩地,更是讓很人失去了工作和學習的機會。這個關口的開放,除了象徵開放,更是象徵團聚。」

港青企業家信難關後大有所獲

疫情三年,許多沒有雄厚財力支撐的中小企紛紛支撐不住,但即使在未來的不確定性下,仍有人選擇迎難而上。港人Kenny便是在2021年7月和好朋友共同成立了一間研發人工智能的科技公司,準備在這大時代下幹一番事業。

雖然比起一些行業,科技業受疫情的衝擊已相對較少,Kenny公司的工程師們能在家中辦公,保持業務運作。不過Kenny透露,長時間的封控,也間接影響員工們的情緒,導致效率較低,也影響了整體研發進度。幸而,關口重新開放,方便了他往返香港與北京,甚至去國外出差,考察也能方便許多。

Kenny在內地經營研發人工智能的科技公司。(受訪者提供)

作為年輕的香港創業者,在通關之前,至親卻未能在身邊親自見證著自己的事業發展,會對此感到遺憾嗎?Kenny直言,網路科技的快速發展拉近了日常交流,他和家人經常通話和視訊,分享日常生活和創業歷程,故此沒有太大感受,不過兩年未見,實屬想念,其父母得知即將通關時,就立馬打電話給他,希望他可以早日回港。

他又指,由疫情開始至今,不只自己困難辛苦,大家也過得很艱難,只能從中自我學習,調試情緒,享受當下,當度過這次難關後,相信會大有所獲。以往每年都會和家人們一起旅遊,放鬆心情的他,正計劃着趁着假期帶着家人們出國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