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不起房養兒難 上海有一群千萬資產的「窮人」?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我經常開玩笑說,在上海,一個1000萬資產(總資產)的家庭,其實是一個窮人家庭。」知名私募基金經理、睿郡資產管理合夥人董承非的這句話,引發了關於北上廣房價和生活成本的討論。有些人認為他販賣財富焦慮,畢竟,許多人恐怕一輩子都賺不到1000萬元(人民幣,下同)。

中國已經有20餘個省和直轄市公佈了人均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海均領跑全國。根據上海市統計局發佈的資料,上海2022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萬9610元,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萬4034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萬9729元。這是普通上海人民扣除社保、納稅等各種必須繳納的費用後的收入。

要賺夠1000萬,即使不吃不喝,一個收入在平均水準的上海城鎮居民需要119年,上海農村居民則需要252年。

不過,儘管1000萬元很多人一輩子都賺不到,很多在北上廣生活的網民們都贊同董承非的說法:如果單論總資產,1000萬元確實不算多,主要是因為上海的高房價。董承非的觀點和很多網民一致,他在在2月12日的路演直播中說:「因為上海的房價(每平米)10萬、20萬是「隨隨便便」的常見情況。」

2022年拍攝的上海住宅區,當時內地還在封控,民眾須排隊參加社區核酸檢測。(資料圖片)

很多在北上廣等中國一線城市生活的網民們,給出了自己的例子:

1.座標北京,已婚備孕中。兩人稅後收入5萬元,無貸無其他負擔。房子自住一套1600萬,投資一套兩居室的房子,每月收租5000元,還養一車兩摩托。「別說1000萬資產了,我這資產快3000萬了也感覺自己每月過的勉強就算小康。」

2.座標上海,只有一套1000萬的郊區大平層或者市區老破小學區房,自住,無其他任何資產。「房子等於千萬身價,說得沒錯。」

《中國證券報》評論說,總資產千萬是否屬於貧窮家庭,還得看資產的構成、流動性以及淨值情況。業內人士認為,董承非此番言論可能並非販賣財富焦慮,如果在上海只有一套千萬房產,沒有其他可支配資產,哪怕沒有貸款,生活上也會捉襟見肘。

上海的房價高,有千萬資產都難保生活品質,「魔都」更彙聚著千千萬萬沒有房子的滬漂一族。(電視劇《三十而已》)

但如果擁有1000萬元流動資產,按照中國保本理財4%至5%的利息,每個月不工作也可以拿4萬塊錢,這個標準隨便怎麼算都不可能是窮人。

新浪財經早在2021年就轉載了一篇文章,講述被上海學區房擊垮的一名「千萬富翁」。這名父親曾以江蘇張家港高考狀元的身份考進上海交大,2008年以首付60萬和貸款120萬的價格在上海老靜安黃金地段購買了一套老破大電梯房,一家五口三代同堂居住至今,家庭年收入大概30多萬,貸款已經還清。

在兒子即將上小學的時候,他不想孩子進菜場小學,輸在起跑線上,想讓孩子去上海老靜安第一梯隊的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上學。靜教附校對口的學區房海防村,總價最便宜的是一套27.5平米的一室戶老破小,610萬,每平米單價22萬。由於他有過貸款記錄,買這套學區房必須首付70%,再加上稅費,最少需要450萬現金。

上海的學區房難搶價格也很高昂,但仍有許多人為了孩子咬緊牙根。(路透社)

這筆錢對於整個家庭來說就是天文數字,只有賣掉現在的自住房置換學區房這一條路可走。但是如果賣掉現有的房子,那麼全家三代五口人只能擠在更小的房子裡。由於妻子不能接受生活水準越過越糟,夫妻兩人矛盾數次激化。

這就是生活在上海的一位普通的「千萬富翁」的生活。事例中的這名父親已經算是幸運,「魔都」上海還彙聚著千千萬萬沒有房子的滬漂一族。沒有房子,滬漂的資產少得可憐。

值得一提的是,家庭總資產包括房產、存款、股票和債券的投資淨值等,等於家庭淨資產加上家庭負債額度。家庭總負債就是家庭總共欠的錢,其中包括銀行的房貸。因此,千萬總資產的家庭,不僅包括全款買房和已經還完房貸的家庭,還包括背負巨額貸款買房的家庭。舉個例子,花200萬首付並貸款800萬買房子的家庭,總資產也是1000萬。 這麼來看,家庭淨資產1000萬的上海家庭是不是窮人值得討論,但背負巨額房貸的平均收入家庭,即使擁有千萬總資產,在上海也算是妥妥的窮人。

2023年春運期間,上海虹橋火車站來來往往的人群。(路透社)

「人造人」和「韭菜」

有網民提出很新奇的概念形容滬漂:人造人。「他們的壽命只有幾年,幾年後他們會被大財團回收處理,扔到小城市去,然後大財團在小城市弄一些新生產好的人造人,放在上海繼續為人類服務。因此,你在上海看到的,送外賣的,送快遞的,掃大街的,甚至是寫字樓白領,各行各業的,很多都只是人造人,他們只是看起來和人類一樣。」

這名網民描述道,很多人造人現在有了自我意識,發現人類生活得如此美好,但是他們的垂死掙扎徒勞無功,在人類畫好的條條框框中活著,許多無法像人類一樣過著人類那樣體面的生活。

評論區有人回復這名網民說:「何止人造人,現在連植物都能產生自我意識了!那植物叫啥來著?哦對,叫韭菜。」

韭菜耐寒不容易死,割了又重新生長,以養活採割者。中國網民用「韭菜」一詞,剛開始時,是用來形容在股市被大戶欺壓的散戶,現在這是對於被壓榨者的比喻,被引申為被壓榨的底層民眾。

一個上海城鎮常住居民不吃不喝買一套1000萬元的房子需要119年,畢生的積蓄給了銀行和房地產開發商,難怪會自稱為韭菜。他們雖然身處繁華都市、置身現代社會,依舊奮鬥在解決原始需求的路上,為了孩子的學區房、學雜費、父母生病的住院費手術費等東奔西跑。而不少在上海打拼多年依舊無法湊齊首付的人,最終的歸宿是離開,去生活成本低和房價低的地方生活。

2022年,作為中國經濟支柱產業的房地產業,投資同比下降了10%,是1999年有記錄以來的首次下跌。同時,房地產市場銷售表現慘澹,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跌24.3%,是1992年有統計資料以來的最大跌幅。而銷售額同比下降26.7%,減少近人民幣5萬億元,降回至2017年水準。

中國三線城市和縣城的房地產市場已經非常慘澹,如果房產泡沫破裂在全國蔓延開來,擁有千萬元總資產的北上廣「窮人」,可能會變成真正的窮人。

本文獲新加坡《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