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回國網民熱議的背後:中國需要千千萬萬個敢闖敢拼的企業家

撰文:鄧峰
出版:更新:

一個人正常回國,竟能在網上刷屏,成為熱搜,大概到目前為止,極其少見,馬雲便是其中之一。3月27日,馬雲回國的消息傳遍中國網絡,許多人都在分享和點評。這既證偽了27日上午彭博社關於馬雲不打算回國的消息,又展現了馬雲在中國社會所具有的號召力和影響力。經歷三年疫情的衝擊和一度流行的「罵資本」、「反資本」輿情,時過境遷,當中國重新進入拼經濟、支持平台經濟在國際競爭大顯身手周期,人們對馬雲回國的關心其實是在關心中國經濟的走向和未來。

人們對馬雲回國的關心其實是在關心中國經濟的走向和未來。(羅君豪攝)

曾幾何時,馬雲及其代表的網路平台經濟,是中國經濟崛起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符號和組成部分。從20世紀末創立阿里巴巴到2020年螞蟻金服暫緩上市和被整改之前,馬雲雖爭議不斷,但他十分活躍,敢於表現,富有個性和闖勁。他的語錄和創業故事流行一時,深受許多人追捧,一度被人稱作「馬爸爸」。

但自2020年他在上海外灘金融峰會那場引發巨大爭議的演講後,形勢急轉直下,宏觀層面的「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和「罵資本」、「反資本」的輿情相互疊加,一些喜歡製造對立、追逐流量、充滿二元對立思維的民粹人士趁機推波助瀾,一時之間,「罵資本」彷彿成為一種時髦,進而在一定程度上衝擊不少民營企業家的信心。在此過程中,昔日活躍的馬雲變得異常低調,幾乎從中國公共輿論場消失。

幾乎與此同時,中國經濟日益面臨下行壓力,疫情的衝擊愈發凸顯。2021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進入2022年之後,內有疫情衝擊,上海一度靜默長達兩個月,外有俄烏戰爭的衝擊和美國「遏制」,中國經濟更是面臨多年未有之壓力。儘管經過持續努力,2022年中國經濟最終還是保持住正增長,但許多人都切身感受到經濟下行的寒意。對於成長在經濟騰飛時期的年輕人來說,估計是有記憶以來第一次體會到原來宏觀經濟困境會傳遞到自己身上,原來生活竟然可以突然變得困難。

以頗具風向標的平台經濟為例,近年來明顯呈現頹勢,與美國的差距在擴大。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教授在《應加強而不是削弱平台經濟創新能力》一文中曾寫道,「在2019年之前,看獨角獸公司的數量,中美幾乎是平秋色的,但之後開始明顯落伍,許好倉部平台的估值在最近一年多時間裏幾乎腰斬甚至縮水更多」,平台經濟「最重要的意義可能是讓中國第一次有機會緊隨工業革命的步伐,走在了國際經濟技術創新的前列」,但可惜的是,近年來「中國平台經濟發展的態勢發生逆轉,幾乎所有頭部平台的市場估值都已經大幅縮水,流入平台經濟的投資逐季減少,很多平台都在裁員,幾家主要平台的創始人紛紛退休」。

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美聯社)

這樣的結果令人扼腕。歷史上,中國已經錯過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併為此長時間落後於世界發展步伐,國家積貧積弱,人民生活窮苦。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才走上經濟騰飛、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科技進步的道路。經過多年的付出和積累,過去一二十年,儘管網路經濟有各種各樣亟待治理的問題,但無可爭辯的事實是網路經濟大放異彩,深度改變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讓中國第一次有機會站在全球經濟技術創新的競爭前沿。有鑑於此,對於網路經濟,中國該治理的問題自當治理,但除此之外,應該儘可能支持網路經濟壯大,讓網路經濟成為中國經濟彎道超車和造福於民的重要領域,而不可在民粹聲浪下自廢武功。

所幸的是,從去(2022)年底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支持平台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以來,情況便開始發生變化,中國持續釋放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和拼經濟的信號。

以此背景來看,便能理解馬雲回國的消息為何刷屏。因為許多人通過觀察馬雲是否回國工作,是否能像往日那樣敢闖敢說,能判斷出馬雲所代表的一批企業家對於中國經濟的信心和預期,以及是否有一個利於激發社會活力和發展經濟的寬鬆、開放環境。當然,馬雲只是中國龐大企業家群體中的一員,而且他一直以來備受爭議,但偌大的一個中國應該容得下一個馬雲,中國經濟若想再次騰飛,需要更多像馬雲那樣敢為天下先的企業家。

馬雲參加2018年9月17日在上海舉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路透社)

不可否認,資本和平台經濟具有兩面性,既能為經濟發展賦能,改善民生,又可能造成貧富分化、資本霸權、侵犯個人隱私和員工正當權益。不分青紅皂白,不考慮實際情況,無論是簡單給企業或企業家扣上急欲打倒的「資本」或「資本家」的帽子,還是片面美化、盲目追捧企業或企業家,都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對待資本和平台,從來不應該是要不要的問題,不是罵不罵、反不反資本的問題,而應該趨利避害,因勢利導,設置紅綠燈,運用法律來規範,一切依法行事。只要不違法,便不必擔心因為某句話或某個行為動輒得咎,只要違法,便不能逃脱法律處罰。

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的經驗已經有力說明,不論科技創新,還是經濟發展,都離不開包容、開放、寬鬆、正義的環境,都取決於在多大程度上發揮人民的聰明才智。馬雲回國是一個積極信號,再次證明中國進入拼經濟周期,但更重要的是,中國需要千千萬萬個敢闖敢拼的企業家,需要儘可能多的人在寬鬆環境下各盡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