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經驗的啟示:中共怎樣贏得香港人心

撰文:應濯
出版:更新:

香港人心回歸問題,是過去多年以來中共所面臨的一個主要挑戰。2019年修例風波的爆發,反映出中共在香港社會的認受性面臨危機。後來中共強勢調整對港政策,制定實施港區國安法,修改選舉制度,雖然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香港政治秩序,夯實了「一國」底線,但離香港人心全面回歸仍有不小差距,尚需進一步努力。

在推動香港人心回歸過程中,中共不妨參考新加坡的經驗。眾所周知,新加坡長期以來都是人民行動黨一黨執政,每次選舉,人民行動黨都能取得壓倒性勝利。在這背後,是因為新加坡多數民眾長期以來對於人民行動黨的信任和支持。但在新加坡自治初期,李光耀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面臨「親共派」及其它政黨的較大競爭壓力,政治秩序和社會秩序不太穩定。怎麼贏得執政地位,困擾着當時的李光耀。

2021年1月18日,慶祝農曆新年的燈飾在新加坡紅山組屋區亮起。(新華社)

據研究新加坡政治的深圳大學教授呂元禮在《新加坡為什麼能》一書中的描述,李光耀曾回應過關於人民行動黨自1959年以來連選連勝的問題。李光耀認為,人民行動黨牢記和兑現同人民的信約,即改善民生、建設國家的承諾,是人民行動黨長期一黨執政的關鍵。在李光耀和人民行動黨的持續努力下,新加坡從自治和建國初期的迷茫、落後、貧窮的小島,一躍成為宜居、繁榮、現代的國際化都市。

其中,一個非常有助於贏得人心的政策是新加坡的「居者有其屋」政策。據《新加坡為什麼能》一書的描述,李光耀很早便發現民眾對待自有住房和租賃房屋的截然不同態度,他深信「有恆產者有恆心」,他認為只有當新加坡每個家庭都有真正的資產尤其是住房讓他們去保護,而非讓民眾覺得他們所捍衛的只是有錢人的財產時,才能讓社會更加穩定,才能贏得人民的持續支持。正因這樣,李光耀和人民行動黨持之以恆地推行「居者有其屋」政策,興建組屋,讓自治和建國初期面臨嚴重房荒問題的新加坡成為世界範圍內一座城市實現「居者有其屋」的典範。

香港的住房問題由來已久,非常嚴重。圖為2010年11月27日,香港一位老者坐在他的「籠屋」裏。(VCG)

李光耀曾對新加坡人說,「再多的政治教育、討論或煽動,也比不上你們有這些切身利益來得有效」。李光耀還說:「公積金和居者有其屋計劃確保了政治穩定……沒有這些計劃,新加坡人將像香港、台北、首爾或東京的人民一樣。在這些城市,工人工資高,卻須花大錢租小房子,而且這些房子永遠不歸他們所有。新加坡選民如果也這樣,就不可能在每次大選中以大多數票一再投選人民行動黨。」

李光耀和人民行動黨所做的,其實印證了非常樸素的政治道理,即再美好的許諾,再宏偉的敘事,再動人的口號,終究抵不住給人民看得見、摸得着的實惠。這其實也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內地的經驗總結。為何中共能在經歷反右、大饑荒和文革之後,仍能獲得許多民眾的支持?其中的關鍵便在於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民生改善。

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比大多數宏偉更宏偉,是古往今來一個政權贏得民心的關鍵。對於當下中共而言,若能在「一國兩制」的制度框架下,團結香港社會,有效解決困擾香港人已久的住房問題,給中下階層和年輕人更多發展空間,讓大多數港人都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推動社會公平正義,相信一定有助於香港人心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