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車前進歐洲市場:將給他們來什麼樣的衝擊?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6月20日,在中德兩國總理見證下,國家發改委與西門子、寶馬、賓士、大眾、巴斯夫、空客等公司簽署合作意向書。這其中,汽車企業佔據了大半,既可見歐洲汽車產業的雄厚,也可見他們對中國市場的渴望。

歐洲汽車企業非常強大,從全球獲益極多,因此心態從容,歐洲汽車市場在全球主要市場中較為開放。但進入2023年,歐洲人猛然驚覺,中國新能源汽車強大超乎想像。

本文獲《觀察者網》授權轉載。彩色圖表為《香港01》製作,全文可看:數據看國產電動車「出海」:搶先擴產 2025或佔歐洲市場15%

一、歐洲與全球汽車市場格局

2022年,歐洲市場汽車(指乘用車)銷量1128.7萬輛,同比減少4.1%,轎車註冊930萬輛,屬於30年來最少,因為汽車晶片短缺影響了生產。在區內銷售的主要車企是,大眾集團銷量279萬輛、Stellantis集團(PSA與菲亞特克萊斯勒合併)銷量205.3萬輛、雷諾集團106.2萬輛、現代集團(含起亞)106.1萬輛、寶馬集團81.8萬輛、豐田(TOYOTA)集團80.6萬輛、奔馳集團65.6萬輛、福特51.7萬輛。這八大集團,占了歐洲汽車銷量的82%。

從國家來看,新車銷量較多的是德國265.1萬輛,英國161.4萬輛,法國152.9萬輛,義大利131.7萬輛,西班牙81.3萬。五國共計792.4萬輛,占歐洲市場的70%。

(觀察者網製圖)

從2022年地區銷量來看,歐洲是全球第三大市場,中國2356萬輛乘用車居第一,美國1373萬輛居第二。全球銷量8102萬輛,8個主要市場占72%。中國、美國、歐洲規模已經上千萬輛了,後面印度、東盟、巴西、俄羅斯、墨西哥是100萬-400萬的規模。

另外,日本2022年乘用車銷量360萬輛,韓國139萬輛。但是外國品牌較難打進這兩個市場,日本本土品牌市占率在90%以上,韓國消費者除豪車外基本不買外國車。這不是關稅的問題,而是兩國消費者的心態很封閉,別國沒有辦法。

中國進口車有15%的關稅,還有13%的增值稅,根據排量不同還有1%-40%的消費稅,即使降低了關稅,中國消費者主要還是購買合資車。有點規模的發展中國家汽車市場,關稅就更高了。如印度對4萬美元以下的進口車收60%關稅,以上的收100%關稅。巴西進口汽車關稅35%,還有各種稅費。俄羅斯汽車關稅、增值稅和中國差不多。

綜合來說,歐洲應該算是全球相對較為開放的汽車大市場,銷量前八裡美系、日系、韓系都有。歐盟內部汽車銷售關稅為0,德系車等於有了很大的國內市場。歐盟對美國車進口關稅是10%,零部件關稅3%-4.5%,綜合稅率8%。歐洲進口中國車,關稅也是10%。

當然歐洲的進口車稅率也不算很低,美國人就抱怨對歐盟進口車只有2.5%的關稅,不對等。特朗普(Donald Trump)2018年聲稱要對歐洲車加徵25%關稅,雖然是談判策略,但也說明了美國的不滿。美國市場曾經算是較為開放的,歐洲、日本、韓國車都銷量不小。只是美國搞的非貿易壁壘很黑,律師團夥很可怕,隨時要挑錯吃人的感覺。美國現在又泛化國家安全,還猛加關稅,已經不講自由貿易了。

但汽車市場可以搞合資或者本地生產繞開關稅,品牌車還是有辦法在全球擴大銷量的。中國是國際車企合資銷售最為成功的市場,外資品牌一度佔據了70%的市場,其中德系車最為成功。中國市場銷量爆增到全球最高,國產車品牌孱弱的感覺卻延續了多年,份額還逐年走低,汽車業被痛批了多年。

(觀察者網製圖)

上圖是在前圖八大市場中,歐系、日系、華系、美系、韓系車的銷量。歐系車和日系車差不多,是主要的全球霸主。美系車品牌要弱一些,即使本土市場不小,也打不過歐系和日系。華系車崛起勢頭強勁,2023年4月中國市場份額歷史性地超過55%,依靠龐大的國內市場,在八大市場的份額就有19.5%。韓系車表現也不錯,進入2023年發展勢頭很好。

放在全球,歐系與日系還是差不多,也是占約25%的市場份額。韓國本土市場太小,在全球歷史積累不夠,但是全球市場份額能打到約8%已經非常厲害了。美系車有點像中系車,本土市場被吃了很多,通用、福特等美企在海外也明顯不如歐系、日系強勢。

值得重點分析的是華系車的全球市場份額。現在還主要靠本土銷量,但是出海勢頭強勁,2023年一季度出口已經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中國汽車業是全球經濟最大變局之一,全球市場份額能沖到多少,讓各主要市場都很緊張。

歐系車品牌在本土較為強勢,歐洲市場每賣五輛車就有四輛是在本地製造的。過去十年,歐洲汽車貿易順差每年都有700億至1100億歐元,貢獻巨大。汽車業是歐洲製造業王牌,本土壓力不大,都在對外積極開拓。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德國巴伐利亞到訪參觀寶馬汽車BMW總部。(新華社)

日本2021年汽車貿易順差770億美元,也很強勁。韓國汽車近年來取得了突破,2022年汽車貿易順差超400億美元,2023年前兩月汽車順差79億美元,取代半導體成為順差最大的商品,3月、4月出口65億、62億美元,同比大增。

多年來的傳統格局中,全球汽車貿易逆差大戶是美國和中國。美國汽車貿易逆差都快2000億美元了,美系車的國際競爭力逐漸下降。直到2020年,中國汽車產業貿易還有310億美元的逆差。中國逆差小點,是因為合資車起了很大作用,要是進口整車滿足需求,逆差會高得嚇人。

傳統格局就是如此,汽車研發生產銷售有實力的就是中國、歐洲、日本、美國、韓國這五家。其它地區是目標市場,最好也就是泰國這樣的生產基地,但研發不行。五家汽車巨頭裡,歐洲、日本、韓國是順差大戶,本土市場基本保住,在外面狠吃份額賺得很開心。美國與中國是逆差大戶,競爭力感覺差了點,本土份額也要被別家分走不少。

日本汽車業穩居世界前位。 (Getty)

當然這是傳統格局,2022年的份額資料看上去和之前差不多,其實因為中國汽車的強勢崛起,內在已經產生了不小的變化。如2022全年中國汽車貿易逆差只有15億美元了,6月以後就轉為順差了。2023年前5月,出口汽車193.3萬輛,同比增長80%,金額2667.8億元,同比增長124.1%;進口汽車28.4萬輛,金額1238.2億,順差1430億元,新能源汽車出口45.7萬輛,同比增長1.6倍。

從2020-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數量將實現100萬-200萬-300萬-400萬的奇跡增長,迅速成為汽車出口第一大國。但是出口到歐洲、美國的中國品牌車並不多,到日本、韓國的更少。因為疫情來往少,外界其實並沒有太觸動,歐洲人並沒有感覺身邊中國車增多了。

直到2023年上海車展,全球車企高管紛紛來參觀,這才有了直觀感受,知道事情大了。外界對中國電動汽車的研究變得火熱,日本人把比亞迪海豹拆了出書。這一點,歐洲車企高管應該是受震動最大的。那麼,歐洲新能源車又是什麼情況?

二、歐洲新能源車市場格局

從理念上來說,歐洲人確實非常重視環保,比喜歡開大排量車的美國人強多了,美國人生活方式非常浪費。因此,歐洲汽車業在全球算是環保先鋒,多國政府紛紛表態,要全面向新能源車轉型,要設定時間表禁掉ICE(內燃機)車型。

2022年6月8日,歐洲議會以339票贊成,249票反對,24票棄權的表決結果支持歐盟委員會2021年7月提出的立法建議,2035年禁止在歐盟境內銷售燃油車。雖然法案還需要得到歐盟成員國政府的一致批准,但看上去是要來真的,不少國家政府宣佈了時間表。

挪威主要政黨提出法案,2025年禁售燃油車。荷蘭、德國、愛爾蘭、丹麥、瑞典、英國等國計畫2030年實施禁售。義大利宣佈2035年起停止生產內燃機汽車,法國、西班牙禁售時間計畫在2040年。雖然還要走政府法律程式,但各國應該會陸續禁售。

歐洲國家之所以紛紛推出時間表,應該是看到新能源車有突破。以前新能源車不成熟,歐洲甚至還推崇起柴油車,說比汽油車更低碳環保。

歐洲傳統車的特點是分為汽油車(Petrol)和柴油車(Diesel),柴油車的份額還不低,2019年占新車份額的35%。這不是說卡車,不少歐洲乘用車也是燒柴油的,這在全球主要市場是唯一的。柴油車馬力大,碳排放比汽油低,歐洲柴油發動機有優勢,還真流行起來了。如奔弛有多款柴油車,中國上汽大通也是柴油車,但比較少見。當然後來就成笑話了,柴油車怎麼也不可能和電動車比低碳,所以歐洲也不流行了,2022年柴油車占比大降。

從新車銷售的類型來看,2022年歐洲新能源車市場份額爆發,從2019年11%大增到47%。但是這個「份額」有點水,要仔細分析。

這幾年的怪事是,在歐洲HEV(油混)忽然流行起來,份額大增,看樣子取代了柴油車成為最流行的「環保車」。HEV是從1997年豐田普銳斯開始發展的,帶個不能充電的電池幫助省油,還得燒油開。HEV技術有它的歷史意義,油耗確實比燃油車低,燒油發電、能量回收,燃油效率低的工況用電驅,技術上有特色。歐洲2022年HEV市場份額比2019年明顯增加,不少HEV車型當成「電動車」在推。

在中國市場,HEV是不算新能源車的,日系車擅長的油電混動根本宣傳不動。在中國消費者看來,油混缺點很明顯,就一句話,這不是電動車,用油驅動的都不行,駕駛體驗就不一樣。PHEV(插電混動)更受歡迎,插混的電池夠大可以充電,市內開只要充電就行了,成本比燒油要低多了。中國插混是真搞出了大名堂,比亞迪dmi超級混動等技術搞得風生水起。

南京第三十四屆世界電動車大會上,比亞迪展示刀片電池。(視覺中國)

還有REEV(增程式混動),在中國市場上較為成功。增程式有內燃機,但只是燒油發電,不負責驅動,開車是電驅,所以駕駛體驗是電動車,燒油開都省油。其優點是開發簡單成本有優勢,沒有充電焦慮,也能充電,日常開省錢。但在歐洲,增程式混動就沒什麼動靜。

歐洲這幾年BEV(純電車)和PHEV從幾乎沒有份額,增長到約24%的份額,自覺應該是發展得不錯,是全球新能源車的主戰場。和美國、日本相比,歐洲市場新能源車推廣算快的。

這裡有一個特色因素,歐洲有超過50%的汽車是「車隊」註冊的,向個人和企業提供很成熟的汽車租賃業務。歐洲人在各地旅行,隨時租個車開,短租叫rental。不少企業也租車來用,租期較長叫leasing。汽車日常由專業公司管理維護,個人和公司用車省心,是不錯的模式。這些車隊企業承諾低碳減排的社會責任,可能一下就轉向大批購買新能源車。

歐洲本來覺得自己大搞低碳新能源,汽車市場劇烈變化了,感覺不錯,但是看看中國的資料,就大吃一驚。

從2022年全球電動汽車市場來看,中國純電和插混銷售合計688.7萬輛,占全球份額多達63.6%。歐洲占了24%,也有較為可觀的260萬輛,美國約100萬輛占比9.2%。餘下所有其它地區就只占3.2%,約35萬輛,基本沒多少。

歐洲人忽然發現,電動汽車銷量與中國差距較大,特別是純電車。2022年,中國有536萬輛純電車上牌,同比增82%,滲透率(占全部汽車銷售)有20%。歐洲純電車註冊了112萬輛,滲透率12%(占轎車)。而且中國市場總盤子是歐洲的兩倍以上,純電車銷量就大幅領先了。

歐洲是理念叫得響,但是電動汽車想推廣開,充電網路非常重要,這方面行動力不如中國。更為關鍵的是,各類電動車生產,特別是動力電池產業,歐洲行業人士發現落後太多了。

普通人身邊沒什麼中國車,還沒有感覺。疫情幾年行業人士對中國情況也不太熟悉了,資料出來有滯後性。如果在2022年看,中國2021年新能源車銷量是300萬輛的規模,還不是太可怕。2023年才知道2022年的資料,馬上全年銷量要往900萬輛走了,增速太快,一不留神格局就大變了。

等歐洲人反應過來才發現,中國新能源汽車非常強大,而且是全方位的強大。中國電動汽車基本是全產業鏈,類型多,性價比高,反覆運算快,各種新功能不斷推出,外觀也很不錯。比亞迪的高端電動車成為上海車展的最大明星,造車新勢力也有了市場口碑,中國電動汽車即使在品牌上也不落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