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在全球掀起汽車革命 歐洲汽車市場如何應對?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歐洲汽車企業非常強大,從全球獲益極多,因此心態從容,歐洲汽車市場在全球主要市場中較為開放。但進入2023年,歐洲人猛然驚覺,中國新能源汽車強大超乎想像。

此為下篇。本文獲《觀察者網》授權轉載。彩色圖表為《香港01》製作,圖表部分可看:數據看國產電動車「出海」:搶先擴產 2025或佔歐洲市場15%

上篇:中國新能源車前進歐洲市場:將給他們來什麼樣的衝擊?

三、歐洲應對中國新能源車衝擊

全球汽車市場非常分散,不可能少數公司壟斷市場,一個地區會有十幾個公司在各類細分市場佔據一定份額。2022年銷量最高的豐田公司賣了1010萬輛,占全球13%。但是一個百分點都是價值極高的,意味著80萬輛車,價值上千億元。

過去十年,全球汽車總銷售額約為25萬億美元,其中電動汽車僅占1萬億美元。2022年電動汽車銷售額為3880億美元,占比還不算高。但是未來十年,幾十萬億美元的汽車總銷售額裡,電動汽車將成為主體。對普通人來說,汽車就是價值最高的商品(房產是投資),電動汽車取代傳統車,可能是未來全球經濟最大的產業變化。中國電動汽車會在其中佔據不小的份額,這是對歐洲汽車公司的巨大挑戰。

供應商體系的挑戰可能更大。燃油車部件複雜,發動機、變速箱、排氣和燃油系統等動力總成部件,約占總成本的25%至30%。電動車的動力系統簡單得多,油箱和噴射、排氣系統都沒了,只要單速變速器。但是動力系統占總成本比例反而上升到30%-40%,其中電池就占20%-30%,電池供應商成為行業關鍵。

歐洲擅長的柴油發動機本來構成技術優勢和天然屏障,現在肯定要丟失了,還得去和全球主要的電池供應商合作。而這是一個全新的技術體系,中國企業控制著全球約三分之二的動力電池供應。全球汽車製造商即使大力投資電池產能,通常也需要與專業廠商合作,這是巨大的供應商體系變化。

(觀察者網)

全球前十大汽車動力電池供應商,都在東亞。中國有6家,寧德時代、比亞迪、中創新航、國軒高科、億緯鋰能、欣旺達,2023年前4月合計占比62.3%,2022年同期是55.6%。

(觀察者網)

韓國三家,LG新能源、SK On、三星SDI,合計占比23.4%。日本的松下(Panasonic)占比8.2%。其它企業占比5.9%,也主要是中國企業,如孚能科技、蜂巢能源、遠景動力等公司都有一定規模。韓日企業也在發力,同比增長率勉強跟上行業平均,但是和中國的差距已經不小。

但是在中國以外的的市場,格局是不同的。2023年前4月中國市場裝機量是95.8GWh,中國以外是86.7GWh。這不是說電池在哪生產,是指汽車電池裝機用哪家的。電池可能還是在中國生產的,如LG新能源就在中國有3家電池工廠,中國電池企業在國外也有工廠。

中國市場LG新能源有1.6GWh的裝機量,松下有0.2GWh,其餘98%都是中國電池企業供應。在中國市場以外,中國電池企業的市占率是31.7%,比2022年前4月增加了7.3個百分點,韓企份額47.4%,跌了6個百分點。中國以外,還是韓企占優,日企也有18.5%的份額。也就是說,外國車企還是更多與韓國電池供應商合作,中國電池企業主要是靠國內市場的壓倒性優勢。

全球最大電動車電池公司寧德時代2021年獲得全球32%的市場份額,在中國市場更佔據超過六成的市場份額,遙遙領先於排名第二的LG新能源。(資料圖片)

從趨勢看,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在中國以外增速非常高,必然要超過韓企份額。一個有利因素是,歐洲磷酸鐵鋰電池使用率較低,中國有技術優勢。中國電池企業的強勢在中國市場已經驗證了,出海很有底氣,但要徹底壓制韓日企業,就要堅決走出去,擴大合作。電池企業成了全球車企供應商,到當地建廠也是自然的發展。

6月9日,世界動力電池大會在四川宜賓舉行,歐洲電池聯盟負責人托雷·塞克尼斯稱,歐盟2025年動力電池需求預計為550GWh,到2030年歐洲電池產能將能滿足本土高達1000GWh的需求。2022年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為517.9GWh,歐洲將從很少的產能發展到2030年1000GWh的巨大產能,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空間。

2019年10月,寧德時代在德國圖林根州阿恩施塔特的工廠破土動工,2023年1月26日正式投運,成為公司在歐洲的第一家電池工廠。寧德時代歐洲區總裁馬蒂亞斯·曾特格拉夫興奮地說:「這是西歐首次大規模生產電池」,曾特格拉夫表示2024年初將達到14GWh的初始產能目標,當地政府批准後,會提高到24GWh。寧德時代還在匈牙利德布勒森投資73.4億歐元建造規劃產能為100GWh的巨型工廠,有望在2023年下半年開始建設,兩到三年內開始生產。

福建寧德,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發中心。(視覺中國)

從目前情況來看,歐洲本土電池工廠主要還是需要亞洲供應商來投資。路透社報道,到2030年,歐洲計畫的電池產能中約44%將來自亞洲公司,寧德時代居首,引發歐洲政界對「過度依賴外國生產商獲得關鍵技術」的擔憂。

2023年2月13日福特公司宣佈,引進寧德時代技術在美國生產電池。但是要享受美國《通脹削減法》規定的生產稅收抵免,就不能搞合資公司。福特公司是投資35億美元在密西根州馬歇爾市新建一家磷酸鐵鋰動力電池工廠,出錢買寧德時代的技術和服務。寧德時代將給予福特電池有償技術許可,員工將幫助工廠建造和運營、服務支援,福特工程師負責電芯與整車的集成。

6月初曾有謠言,特斯拉在美國賣的車要享受7500美元稅收優惠,就不能用寧德時代電池。3月底傳言特斯拉與寧德時代將用福特模式在美國合作建廠,後來又傳可能在墨西哥建廠。總體來說中國電池供應商要在美國投資非常麻煩,歐洲情況相對好些。

馬斯克訪問中國:2023年5月31日,Tesla行政總裁馬斯克(Elon Musk)訪華期間,他離開中國北京的一家酒店。走在他身旁的是特斯拉全球CEO朱曉彤(Tom Zhu)和特斯拉對外事務副總裁陶琳(Grace Tao)。(Reuters)

計畫在歐洲投資建廠的中國鋰電企業已經有不少,一般都是與外國車企有了合作。億緯鋰能2023年6月8日董事會審議通過乘用車大圓柱電池項目,約100億元投資匈牙利德布勒森,為寶馬集團提供電池。蜂巢能源與Stellantis集團達成總額約160億元的動力電池訂單協定,預計投資20億歐元,2023年在德國建成電池工廠。

2023年5月17日,廈鎢新能發佈公告稱,與法國企業簽署了在法合資設立電池正極材料公司的協議。2020年起,遠景動力就與法國、英國、西班牙等國商討,合作建立電池企業、低碳產業園。孚能科技擬在德國投資6億歐元建廠,給奔馳提供電池。

6月9日,對於「比亞迪正與捷豹路虎就電池供應和生產談判,計畫在英國建立其在歐洲的第一家電池工廠」的傳聞,比亞迪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官方不予回應」。比亞迪有電池生產商和整車製造商的雙重身份,在歐洲的動向十分關鍵。

深圳大鏟灣款首批整車出口泰國的比亞迪電動車。(視覺中國)

6月10日,韓媒《先驅經濟》報道稱,比亞迪正與法國政府協商在當地建設汽車工廠,德國和西班牙也加入了吸引比亞迪工廠的行列。法國與中國關係較好,德國汽車工業基礎好,西班牙消費者更為接受中國商品,幾國各有優勢。比亞迪的產品價格與性能優勢極為明顯,商用車在歐洲受到歡迎,現在乘用車也在進軍歐洲,潛力很大。

總體而言,目前中國汽車與電池企業投資歐洲的計畫還較為「正常」。歐洲國家與中國企業基於商業邏輯商議,到歐洲投資設廠,各國政府還在爭奪中國投資。歐洲車企與投資基金,也積極入股中國動力電池企業,歐洲巨頭施羅德大幅加倉寧德時代,賓士9億元入股孚能科技占股3%。這都是國際貿易中常見的互相投資行為。

不過風水輪流轉,這次反過來了,中國車企與電池供應商,作為技術上強勢的一方,到歐洲投資。中國企業的投資真正落地投產還需要過程,但趨勢很清楚了。

歐洲車企受到衝擊的還有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由於中國新能源汽車強勢崛起,歐系品牌電動車表現不佳,歐洲車企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必然會下跌,進口與合資車都會受到衝擊。

歐洲占中國進口車來源的一半以上,但是年進口數量已經逐漸下滑到50萬輛以下,占所有註冊車輛的比例已經從過去的4%跌到了2022年的2%。

在中國市場銷售的歐系車,有85%是在中國合資生產的,大約每年400多萬輛,市場占比約20%。這個龐大的數字將受到電動車浪潮的衝擊,2022年最暢銷的20款電動車型裡,只有一款是中歐合資的。中國新車銷售中電動車占比越來越高,2023年5月新能源車銷量71.7萬輛,同比增60.2%,占比已達30.1%。

伴隨著這個趨勢,歐系車的市場份額必然會下降。有的歐洲車企份額降到很少,認為中國市場太艱難已經撤出,如雷諾,或者在考慮退出,如標誌雪鐵龍。有的利益很大準備加碼投入,如幾家德系車企,甚至聲稱「中國是家」。

中國汽車對歐系車的衝擊,還表現在中國以外的全球市場上。2023年5月,中國汽車出口38.9萬輛,同比增58.7%。歐洲市場還日益成為中國汽車出口的主要市場,占中國汽車出口比例從2017年的8%升到2022年的28%,超過了亞洲、中東、拉美。中國這些汽車出口,也會影響歐系車在全球的市場份額。

中國車企已經在大舉向歐洲進軍,這是全球汽車市場格局決定的。利潤豐富的出口大市場其實就是歐洲和美國,日韓市場太封閉。美國對中國車有27.5%的進口關稅,《通脹削減法案》還專門針對中國供應鏈作出限制,而歐洲對中國車關稅是10%。3家中國車企宣佈2023年將開展歐洲電動車業務,進軍歐洲的中國車企總數達到了9家。

Allianz Research研究了中國汽車崛起對歐洲可能的影響,基本假設是,2030年中國車企佔據了75%的本土市場,中國出口車佔據10%的歐洲市場。中國車企在歐洲建立銷售網路後,必然會增加出口。這個假設看上去與趨勢相符,但並非預測,只是用來評估影響。

在中國市場方面,歐系車將損失190萬輛的銷量,下降39%。其中在中國生產的歐系車從2022年的440萬輛減少到2030年的270萬輛,從歐洲進口的從48萬輛下降到29萬輛。2022年,歐系車在中國的銷量占到了全球銷量的22%,而全球運營利潤是670億歐元,以此估算將有73億歐元的淨利潤受影響。

2030年歐洲將從中國進口150萬輛車,相當於2022年歐洲汽車產量的14%,也就是有這麼多的歐洲汽車生產將遭到挑戰。這大約會影響240億歐元的汽車工業增加值,占歐洲GDP的0.15%。聽上去這不多,但是對德國影響會較大,因為2019年德國占歐洲汽車工業增值的比例高達58%。以對GDP的影響而言,斯洛伐克、捷克、德國三國受影響較大,會有約0.4%的GDP受影響。

對歐洲供應鏈的影響就難以評估,只能大致看看規模。2018年歐洲汽車工業在其它行業產生了1550億歐元的增加值,其中530億歐元是製造業,1020億歐元是服務業。如果仍以14%的損失估算,受影響的是210億歐元。

上海國際客車展上展出的新能源車輛。(視覺中國)

Allianz Research認為,中國汽車在歐洲開拓,可能與韓國車進入歐洲市場、日本車進入美國市場的歷史類似。2021年,韓國汽車在歐洲市場佔據了9%的市場,40%是進口的,在捷克與斯洛伐克也有工廠。日本汽車借美國1970年的《清潔空氣法案》(排放污染要減少90%),在1980年佔據了20%的美國市場份額。雖然後來美國狠打日本車,要求在美國建廠,但是日本車的份額並沒有減少,一直在19%-25%之間波動。

通過前面的相關背景知識介紹,中國汽車必然要大舉進入歐洲市場。歐洲產業受影響的規模大致也可以估算了,每年大約是數百億歐元。而歐洲方面的應對,可能有以下幾種:

在關稅方面,歐洲可能要求中國在進口車關稅方面對等。中國已經把汽車進口關稅從25%降成15%了,如果再要降一些衝擊也不算大。

南京第三十四屆世界電動車大會上,比亞迪展示刀片電池。(視覺中國)

歐洲可能會參考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推出有利於本土供應鏈的政策法規,其效果應該是中國車企與供應商更有動力到歐洲建廠,這本來就是趨勢。如果歐洲學習美國排斥中國供應鏈,那將有重大影響,但歐洲國家很多,各懷心思,應該不至於走到這麼極端。

歐洲必然會引入日韓動力電池供應商,也發展本土電池產業,試圖降低中國在汽車供應鏈的優勢。如果中國商家的技術優勢明顯,歐洲也不太可能故意引進落後技術。因此,電池技術將是各方競爭的焦點,高效率、低成本、長續航、快速充電的電池會不斷冒出來。一些人認為固態電池可能會有重大影響,現在只是成本太高。

筆者認為,因為時間太短,直觀體驗也不夠,歐洲可能還未充分認識中國汽車業的強大。以上可能的應對是一些常規套路,將中國汽車的衝擊類比成韓國與日本,中國消費者更親睞國產車,再在歐洲佔據10%之類的份額,並不是特別大的衝擊。歐洲顯然還是打算在電動車時代繼續維持汽車產業的優勢,不敢想其它可能。

外銷美國市場的歐洲車之中,福士(Volkswagen)和寶馬比較受歡迎。(VCG)

一些中國行業人士已經豪氣地宣稱,發達國家品牌車的技術與行銷就那麼回事,對消費者並不真正尊重,只是缺少有份量的對手,所以才能高價獲取豐厚利潤。中國汽車殺向全球,將會有「降維打擊」的效應,技術領先、成本低、服務好,會在全球掀起汽車革命。快速增長的汽車出口資料說明,中國汽車面對的是一片藍海,前景遠大。

歐洲人已經從產品與技術的直接對比中感覺到了震動,開始正視中國汽車。但是,只有在巨大的市場衝擊真正出現時,人們才會明白,什麼是真正的震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