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倫訪華總體正面 更多努力還在前方|專家有話說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美國財長耶倫於7月6日至9日來華訪問。其間,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會見了耶倫,就中美關係、中美經濟關係等重大問題進行了交流。國務院副總理、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何立峰也與其進行了會談,就兩國及全球經濟金融形勢、合作應對全球共同挑戰、彼此關心的經濟領域問題等深入交換意見。

筆者認為,耶倫此次訪華的總體成果是正面的、有建設性的。雙方貫徹了去年11月兩國元首巴厘島會晤的決定,坦誠對話,其中有幾點尤為值得關注。

首先,雙方都認為,中美關係的穩定關係到世界,因此都願意保持交流,管控分歧,避免衝突。耶倫重申,拜登政府無意遏制中國,且正面回應了習近平主席關於世界需要總體穩定的中美關係,和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發展的思想。耶倫表示,中美兩國關係對世界具有極大重要性;並稱世界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的繁榮。

美國財長耶倫訪華。(REUTERS/Thomas Peter)

另外,此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負責中美國家關係方面的交流,此次耶倫訪華則進入經濟、金融和貿易層面,這無疑是中美這種機制性交流的深入。美國財政部集中管理宏觀經濟協調、匯率、及多邊框架下的財政金融合作等事務,但不管具體貿易、技術管制、貿易政策和貿易談判,這些工作分別歸美國商務部和貿易代表署管。耶倫此行為後續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貿易代表戴琪訪華(如果實現的話)開啟了話題,也大致定了調。

此外,此次中美兩國經濟部門重要官員的直接會面,釐清了中美雙方經濟上的主要分歧。中方明確反對美國對中國的冷戰思維,反對美方在晶片和其他高科技領域對中國的封禁限制,反對對中國產品大面積加徵關稅及構築排除中國的「以價值觀為基礎」的供應鏈。美方則認為中國推行「政府主導的貿易投資政策」,影響了公平競爭,對美國在華企業市場準入和知識產權保護都不夠,誤認為中方採取「脅迫貿易」政策。分歧的釐清是問題解決的第一步。此次雙方坦誠交流,有利於中美經濟領域問題的解決。

再有,耶倫此行結識了中國新一屆政府的高層和經濟部門領導,為今後日常交流奠定基礎。中國財政部就耶倫訪華具體情況答媒體問時也表示,雙方一致同意按照兩國元首巴厘島會晤重要共識,後續保持中美經濟領域的高層交往和各層級溝通交流。這表明,中美部長級互訪將繼續,若干針對具體問題的聯合工作組也將建立並開展工作。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左)7月8日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會面。(Reuters)

但是,要想推動中美關係早日重回正軌,雙方未來還需要付出大量努力。

耶倫反覆指出美國不尋求與中國「脱鈎」,認為「脱鈎」對中美兩國都是災難。值得注意的是,耶倫對於中美不「脱鈎」的強調雖然與中方的主張總體一致,但並沒有解決導致「脱鈎」的根源性問題,以及如何實現不「脱鈎」的路徑。耶倫認為,出於「國家安全」而使供應鏈多樣化,不應視為「脱鈎」。這給事實上的「脱鈎」行為留下了很大空間。因為美國迄今所做的對華阻隔、封禁政策,都可以解釋為「國家安全」和「多樣化」。因此,努力穩定中美供應鏈,防止「脱鈎」傾向,還有大量艱苦的政策對話和實際工作要做。

事實上,如今我們已經看到,中美雙邊貿易正出現大幅下滑。據中國海關統計,按美元計,2023年前5個月中國對美出口按年下降15.1%;美國已退居中國第三大出口市場,被東盟和歐盟超過。據美國商務部統計,2020年中國是美國最大貿易伙伴。2021年降為第四位,被加拿大、墨西哥和歐盟超過。2022年中國降為美國第二大進口來源,被歐盟超過。2023年前四個月美國從中國進口按年下降27.5%。中國降為美國第四大進口來源,被加拿大和墨西哥超過。這反映了美國供應鏈轉移的初步徵兆,即與北美和跨大西洋貿易增加,與環太平洋地區貿易停滯,其中從中國進口大幅下降。無疑,華盛頓實際上在朝着與華「脱鈎」方向努力。

由於中美關係緊張,美國進口商和海外供應商也在尋求替代來源以分散風險。美國對華高製程晶片的禁運嚴重影響了美國晶片巨頭的利益。根據中國美國商會2023年4月份公布的會員在華營商環境調查,87%的會員企業對中美關係前景感到悲觀,並認為這是他們在華經營的最大風險,而不是耶倫說的中國市場準入不夠。

因此,中美兩國政府面臨的迫切任務是,在總體關係上保持坦誠對話交流,管控分歧、避免衝突的同時,儘快進入具體實質性問題的處理,消除或部分消除人為的晶片與其他高科技封禁限制,穩定雙邊貿易,穩定雙向投資,從而把造福兩國企業和人民落到實處。同時,中美兩國在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共同緩解許多發展中國家債務困境上,需要而且可以加強合作,共同盡到大國責任。

(本文作者何偉文,系全球化智庫高級研究員,前駐舊金山、紐約總領館經濟商務參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