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園若無法解除財務危機 對中國經濟震動恐超越恒大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中國房地產巨頭碧桂園在財務危機中越陷越深。星期一(8月14日)在港股市場跌幅超過16%,至0.82港元,創歷史新低。

從8月7日未能支付兩筆美元債券票息開始,碧桂園危機迅速浮現。公司坦承,遇到了階段性流動性困難,並稱因為銷售下行等原因,上半年預計出現最多55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虧損。

隨後,這家連續六年在中國銷售第一的公司在星期五(8月11日)發佈道歉函,稱面臨成立以來最大的困難,雖已全力自救,但經營壓力有增無減。當晚,公司宣佈旗下涉超160億元的11隻債券在星期一停牌,尋求重組,進一步加劇市場擔憂。

分析人士認為,以碧桂園的體量、和今天中國經濟復蘇乏力的現狀,若無法解除財務危機,對中國經濟產生的震動,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將超越此前的恒大。

清遠·碧桂園智慧未來城。(碧桂園)

「三好學生」危機浮現

市場此前並沒有預料到碧桂園會陷入危機。2021年,中國政府限制房企融資規模,恒大、融創等房企接連陷入債務危機,但碧桂園作為「三好學生」堅持了下來。這家連續六年蟬聯銷售榜第一的千億級民營房企一直嚴格按照要求降低銷售資產規模和經營業務槓桿,和龍湖、美的置業被監管列為「示範房企」。

但不能否認的是,儘管做到了政府的要求,碧桂園和其他房企一樣,從2021年開始已經承受流動性壓力。而今年以來的房屋銷量下降,則進一步拖垮了它的現金流。據克而瑞數據,7月份中國百強房地產公司合同銷售額同比銳減33%,碧桂園7月合同銷售額同比下降了60%。

另一方面,自從中國監管收緊房企融資政策,發行美元債就成為了房企為數不多的融資方式之一。但去年以來,由於美債利率的飆升和中國地產信用風險的爆發,中資房企美元債融資額同比下降九成,加劇了房企流動性困局。

連鎖反應

碧桂園的危機,影響的不僅是公司的員工、供應商、購房者、債權人,對中國房地產行業和金融系統,也會帶來連鎖反應。

首先是離碧桂園最近的員工和合作夥伴。碧桂園有3萬3207家合作供應商和七萬名員工,如果碧桂園倒下,會有三萬多家企業訂單受影響,七萬多民員工面臨失業危機。

其次是普通購房者。據財新網報道,在不考慮債務的情況下,碧桂園若要在今年完成各項目的「保交樓」,月均銷售額至少要在220億元以上。而今年僅有1至4月的銷售額滿足這個數字。7月,碧桂園銷售金額更是僅有121億元。

據第一財經統計,碧桂園目前的未交付房源大約為90萬套。如果碧桂園無法正常運營,意味著會有90多萬業主家庭的資產受到影響。同時,因為碧桂園的項目大都在三四線城市,影響的主要是收入更少、把房地產看得更重的三四線城市家庭。

債權人也面臨巨大風險。據彭博社,碧桂園截至去年年底,累計債務為1.4萬億元人民幣。如此高的債務,一旦違約,將波及一大批基金和銀行。碧桂園旗下境內涉及160億人民幣的11隻債券從星期一(8月14日)開始停牌,而此舉通常是公司尋求延長還款期限的做法。

在公開市場上,碧桂園應該在8月7日支付的2250萬美元利息,如果到9月依然無法支付,才算正式違約。但前景恐怕不甚樂觀,路透社報道指出,9月恰逢碧桂園的另一個償債高峰——該月碧桂園可能需要償還超過90億元人民幣的在岸債券。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對香港電台分析,碧桂園出現債務違約的機會高,爆雷只是時間問題。

危機恐將擴散到房地產與金融市場

一個月內兩次調降碧桂園的評級的機構穆迪在一份報告中指出,碧桂園的信貸困境很可能擴散至中國的房地產和金融市場,導致房企融資成本更高、甚至出現更多房企現金危機的惡性循環。

事實上,當前碧桂園的表現已經影響到了市場對中資房企的信心。星期一碧桂園股價暴跌,拖累恒生中國內地房地產指數一度下跌4.6%。其餘在香港上市的中國房產股也出現大幅下跌,其中富力地產下跌逾8%,中國金茂跌4%,佳兆業集團下跌逾5%。

中國上海易居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說:「當前市場再也不能承受住一個萬億級頭部房企的出險了。」他指出,一旦碧桂園倒下,將影響到更多民營房企,因為碧桂園的問題並不僅限於碧桂園一家企業。

路透社報道,碧桂園的困境會對購房者和金融機構產生寒蟬效應,如果財政支持不能很快兌現,更多的私營房地產公司將接近臨界點。

除了衝擊投資市場外,《華爾街日報》指出,潛在購房者也會繼續觀望,這將推遲房地產市場復蘇,進而延遲中國經濟的復蘇。

加上周邊行業在內,房地產行業約佔中國GDP的五分之一,是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撐。摩根士丹利的策略分析師郭強盛(Jonathan Garner)對日經新聞分析指出,儘管中國政府希望減少經濟對房地產的依賴,但是中國多年以來土地財政和房地產交織的經濟發展模式難以在短時間內改變。

誰來買單?

種種跡象說明,碧桂園來到了關鍵時刻,呼籲救市的聲音越來越多。中國經濟學家任澤平星期五(8月11日)呼籲幫助碧桂園,不僅是大而不能倒,而是守住金融風險和民生底線的需要。

不過,相對於經濟學家,許多網民卻認為,應該讓這些房企自生自滅,稱要救也是讓他們保交樓,不該給錢救這些已經掙得盆滿缽滿的資本家。

碧桂園危機在輿論場中發酵之際,最受爭議的,是此前碧桂園在現金緊張情況下的一筆捐贈。碧桂園披露,董事會主席楊惠妍於7月30日捐贈價值64億港元的股份給國強公益基金會香港主體,用於慈善目的。網民查閱發現,該基金是今年6月13日在香港註冊,創始成員為楊惠妍的妹妹楊子瑩。網民評論:「這是資本左手倒右手」,「建議把錢全部追回」。

也有人提出,碧桂園應效仿恒大創始人許家印的做法,由楊惠妍動用個人身家償債、或尋求債務展期或重整。

但資金注入,無論來自於政府還是企業,都只是短期解決辦法。房企長期要恢復發展,根本還是需要的是恢復市場信心,這還是需要政府的參與。

如知名媒體人秦朔所說,真正解決一個受人關注的企業的問題,比發很多文件更能提振行業的信心。不過,該如何幫,幫到哪一步,關係到民生、民意,也關係到下半年甚至更長時間的中國經濟的前途命運。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