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的悲哀:公務員不敢對群眾負責,醫生不敢對病人負責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一個社會,如果大家相互不信任,尤其是對那些通常意義上的精英——在現代社會,往往也是專業人士,如醫生、教師,公務員——失去了信任,肯定是沒有效率的。

【作者為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呂德文,《香港01》獲授權轉載】

因為,所有人做事,首先考慮的是如何保護自己,不被人誤解,事情做得好不好,倒是其次的。

公務員履職,首先考慮的是如果避責,做到形式上無瑕疵,在「萬一」出事的情況下經得起倒查。因此,要處處留痕,時時注意。面對群眾的事務,再好的事情,如果有風險,最好不做。可做可不做的事,最好不做。因為,多做多犯錯,不做不犯錯。

內地公務員競爭激烈。(新華社)

老師教書,首先考慮的是保證自己的安全,而不是教學效果。比如,明明有個調皮搗蛋的學生需要懲戒,但這個尺度不要把握,萬一被學生和家長舉報,總說不清,乾脆不管算了。明明是出於「好心」嚴格要求學生,佈置作業多了一點,改作業也認真了些,萬一被個別學生舉報增加學生負擔,那也不行。

醫生也是,給病人看病往往也是慎重又慎重。哪怕是很簡單的病,稍微有點風險,基層醫院的醫生也要請病人去大醫院看看。衛生室不讓掛瓶(因為有風險),鄉鎮衛生院,稍微有點情況,就讓病人趕緊到縣醫院。很多醫生拿著檢查單,和病人商量治療方案,從來不給個定準,似乎病人可以自己給自己決策,就怕有個「萬一」有個無盡麻煩。

內地醫療反腐以來,多家藥企成為審核關注重點。(視覺中國)

公務員不敢對群眾負責,老師不敢對學生負責,醫生不敢對病人負責,這是我們社會的悲哀。

都說社會很卷,形式主義嚴重。平心而論,那些做實事的人,又有多少人願意搞形式主義?

一部分形式主義是邀功型的,比如,有些基層領導想要政績,要出風頭,耗費各種人力物力去包裝各種事情。一分成績,可以吹成十分成績。這些領導是自己願意這麼幹的,有好處嘛。

但更多的形式主義其實是避責型的。

官媒曾批整齊劃一的改造是陷入形式主義。(網絡圖片)

暑假了,很多老師天天忙著防孩子溺水,每天要家長打卡,這是他們願意的麼?老師搞教學,課程設計精確到每一節課、每幾分鐘,講什麼內容,舉什麼例子,都要明確,否則就是不規範。給學生做課外活動砌長城,灰磚都不讓用,非要用紅的,都不知道是哪來的道理。

某地有一個信訪的暑假高潮,原因是群眾的農活基本上幹完了,有時間去上訪了,幹部忙得不行,這是他們願意的麼?

醫生看個病,各種檔案和資料,繁瑣不已,記錄得非常到位,否則就吃不了兜著走。做檔案的時間比看病的時間還多,這是他們願意的?

我們這個社會,似乎經不起任何意外了。任何一個小概率事件,都如臨大敵。某地出了一個安全事故,遙遠的他處也得全面排查。 「一人生病,全家吃藥」。某地為了防「意外」,發展出了極其精細而臃腫的體系。在村裏,有專職的防火員、安全員、網格員等等,五花八門;在鄉鎮,政府組建了幾十上百號人的應急消防隊伍。

2022年10月9日,社區網格員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區六中社區衛生系統小區提醒學生下樓進行核酸採樣。(視覺中國)

為了防止意外,被上級追責,基層都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習慣了。為了減少交通事故,乾脆禁止各種電動車,全然不顧這些車是農民上街和到地裏幹活的交通工具。為了保持整潔,乾脆要農民圈養各種家禽,全然不顧跑步雞也是農民所需。為了環保,秸稈禁燒,全然不了解大多數地方,秸稈不燒就沒去路的事實。同樣為了環保,很多地方把豬捨一拆了之,全然不管農民生計。為了非糧化,把池塘填了,果樹和茶樹拔了,全然不顧這也是農民的血汗。為了防止村幹部腐敗,很多地方都規定村裏零招待,連一包茶葉、一瓶礦泉水的開支都沒地方出,逼著各村制度性違規,想著辦法解決必要的招待費用。

確保安全,確保一點意外都不發生,本來是一個願景,卻成了一個工作要求。只要有事故,有意外,必定要有人負責。連群眾都有一個心理,路上摔一跤,還得找政府麻煩,說是路沒修好。

小心謹慎,如臨大敵,已經成了一些地方「正常」的社會氛圍。

筆者在某市出差住酒店,保安要我開包檢查,有客人來訪談事,也得刷臉刷身份證。且不說這樣做有什麼意義,保安有沒有這個權力,就純粹從社會運行效率看,合適麼?

有些地方為了接待領導,尤其是重要領導,都要反覆踩點、彩排,確保領導視察不出意外。這種形式,不僅矇騙了領導,糊弄了群眾,還浪費社會資源。

一禁了之,一拆了之,一管了之,一包了之,幾乎到了「不管不顧」的程度。什麼事都可以上升到無比之高的高度,都拿無比正確的話來壓服基層,壓服群眾。很多部門,「一刀切」政策成了習慣,成了顯示自己權威的不二法門。基層但凡是出了一點意外,就有無盡的麻煩。所以,基層為了防那個「萬一」,「一萬」的群眾不滿意,那也不管。

在多數情況下,群眾就是沉默的大多數。但是,沉默並不意味著心裡沒意見。筆者在基層調查多年,很多基層領導幹部都感嘆,現如今,群眾工作是越來越難做了。其實,群眾又不是傻子,政府做了那麼多浪費資源,做無用功,甚至還與民爭利的事,怎麼可能沒想法?

第一次,群眾可以這麼想,這麼做和自己無關。第二次,群眾可能會在心裡喟嘆一下,怎麼這麼瞎搞啊?第三次,群眾可能就無感了——無感的意思不是事不關己,而是無可奈何,徹底漠視。

前些年,筆者在調研時,群眾看著地方政府如此折騰,花那麼多錢做那麼多無意義的事,都會解釋一句,「國家有錢」、「“國家真有錢」。這兩年,很多地方債務暴雷了,群眾都不知道怎麼解釋了。

今天,幹群之間,上下級之間,看上去都很和氣,確實沒什麼大糾紛,大矛盾了。但,人人心裏都裝著小心謹慎,盡量不要讓對方抓住把柄,盡量不出意外。

社會衝突的反面往往不是和諧,而是冷漠,以及連帶而來的不信任。人人都防著對方,大家就會有很多做無用功,社會也就失去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