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手大腳到生存狂:那些被經濟下行衝擊的年輕人

撰文:應濯
出版:更新:

最近,騰訊新聞旗下的穀雨實驗室刊發了一篇文章《幾年時間,可以讓大手大腳的年輕人變成生存狂》,講述了兩個普通年輕人的故事。這兩個年輕人是一對夫妻,他們出身農村,普通大學畢業,學的是新聞專業,起初從事媒體工作,趕上自媒體發展的黃金時代,對未來充滿希望,有錢有閒,敢於對「996」說不,但短短數年之後,經歷疫情和經濟下行的疊加衝擊,工作陷入困境,生活被窘迫和焦慮包圍,不得已開始精打細算,整日省吃儉用,拼命抓緊自己曾厭惡的「996」機會。

這兩個年輕人的故事讓人唏噓。作為90後的他們,在大學期間胸懷夢想,充滿激情,自信張揚,敢於針砭時弊。那時的他們在自媒體領域小有所成,幾乎每隔兩三個月就會去周邊城市旅遊,從沒認真計算過開銷。大學畢業時他們初生牛犢不怕虎,可惜好景不長,媒體行業江河日下,在疫情和經濟下行的衝擊下,他們被生活壓力磨平稜角,一個陷入失業狀態,能找到的工作一份比一份差,另一個拼命適應公司的加班和應酬,竭盡全力抓住最後一根稻草。他們被迫省吃儉用,連結婚都是「不耗半點心力財力」,婚宴「沒有父母雙親到場,沒有酒席,沒有司儀,沒有婚紗,與普通的周末聚餐無異」,沒有鑽戒和婚紗照,唯恐生活被擊穿。

近年來,在就業壓力下,送外賣的年輕人越來越多。(Reuters)

這兩個年輕人是農村大學生的命運縮影。他們出身於中下階層,來自家庭的幫助十分有限。他們上學往往寄託一個農村家庭對未來的期望:讀書改變命運。但隨着階層日益固化,向上流動的通道正在收窄,農村大學生改變命運越來越難。在經濟上行周期,他們尚可憑藉社會上大把的機會一展身手,甚至敢於拒絕「996」。但在經濟下行周期,經歷現實的「毒打」之後,他們為了生存,慢慢變成昔日自己所討厭的樣子。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呂德文在《農村青年畫像》一文中分析過農村大學生的尷尬處境,「面臨在城市立足難和家庭期望壓力下難以返鄉的『兩難』」,「有強烈的擺脱社會下層的動力,但又難有向上流動的機會」。近年來疫情和經濟下行的疊加衝擊更是讓許多農村大學生陷入生存困境。

在當下內地社會,相當數量的年輕人正在經受他們人生中第一次經濟下行的衝擊。自改革開放以來,內地經濟曾創造持續多年的快速增長奇蹟,雖然中間多次遇到困難,比如90年代的三角債、通貨膨脹、東亞金融危機和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但都很快走出困境,繼續保持高速增長。這一方面讓內地崛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數億中國人告別貧困,過上充裕、便利的現代生活,另一方面讓改革開放之後出生的年輕人自小親身見證國家經濟的崛起,天然對於國家發展有一種深刻體認。但近年來,相當數量的年輕人自出生以來第一次感受經濟下行的寒意,要麼失業,被公司辭退或找不到工作,要麼收入急劇下降,再無讀書期間那份闖勁和激情。

年輕人是一個社會的希望所在,年輕人的闖勁、激情和夢想往往是一個社會前進的動力。改革開放以來內地經濟的崛起,離不開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拼搏。近年來,在經濟下行和階層固化的雙重影響下,許多年輕人變得心情低落,心灰意冷,對未來只剩下幻想。這樣下去,既妨礙年輕人自身的成長,又不利於國家發展。對於當下內地社會來說,正視年輕人的困境,通過結構性改革來拓寬階層流動渠道,通過全力拼經濟來創造更多機會,重新點燃年輕人的激情和夢想,已成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