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睡的豈止蔡英文 台灣沒讀懂北京的「絞索政策」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台媒《聯合報》10月2日發布今(2023)年「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民眾對於兩岸政治、外交、軍事緊張程度,均較去(2022)年有所下降,對蔡英文政府處理兩岸關係表現的不滿意度亦呈現下降,認為兩岸倘若發生軍事衝突,美軍將會派兵協防台灣的比例則有上升。《聯合報》解讀,此結果體現兩岸「官冷民熱」,高達八成五主張兩岸有必要維持溝通管道,「蔡政府難道還要繼續當『裝睡的人』?」

兵兇戰危感受與去年大相徑庭

細讀該份調查,其中有兩點值得重視:一是有五成一民眾並「不擔心」陸方繼續擴大限制範圍或終止「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帶來的影響,比去年增加了9%。二是主張兩岸「永遠維持現狀」的民眾有五成七,創下該報調查的歷史新高點。

就前者而言,有趣的是,《聯合報》在台灣媒體政治光譜一向被視為「親藍」;而「親綠」的民調機構「台灣民意基金會」,於9月26日也公布一份調查,其中51.1%「不擔心」中國大陸可能中止ECFA。藍綠雙方在此意議題得到的調查結果,竟近乎一致,可見台灣民眾對此的心理認知高度趨同,絕大多數認為中國大陸不會中斷對台「讓利」的經濟誘因。

台媒《聯合報》10月2日發布2023年「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張鈞凱攝)

事實上,每道調查問題可說是環環相扣,基本展現出了台灣社會當前對於兩岸關係的心理氛圍。可以看到,主張「永遠維持現狀」者創下新高,相信美軍將會馳援台灣者增加,而不擔心大陸中止ECFA者也在增加,同時對於蔡英文兩岸政策不滿意度則呈現下降──綜合來看,台灣社會認為台海是在「降温」的,從而危機感也隨之減緩。

如此結果,對照去年可說是完全不一樣的風景。2022年8月時任美國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台譯裴洛西)「不顧北京反對」執意訪台,帶來台海巨大的動盪不安,解放軍進行「圍台」軍演,導彈直接飛越台灣本島上空。此外,俄烏戰爭自去年2月爆發之後,美國僅止於口頭上的「援烏」,並未派兵參戰。以上兩者均直接左右了台灣社會的認知狀態,認為兩岸「兵兇戰危」,且對美軍援台信心大減。

為何台灣感受台海風平浪靜?

然而,今年調查結果卻顯現出「卸下心防」式的「風平浪靜」,與外界擔憂台海危機「升温」的觀感大相徑庭。尤其是9月中旬,解放軍單出動103架軍機繞台,突破史上紀錄,必須追問的是,台灣社會何以對軍事對立「麻木無感」?

2023年9月16至17日,王毅與白宮國安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舉行多輪會晤。(外交部)

首先,台灣社會感受到的「小氣候」,其實高度受到中美關係的「大氣候」所牽引。儘管中美關係在台灣問題等方面依舊緊張,但雙方高層仍然保持溝通管道。目前美方正在為11月APEC會議可能登場的「習拜會」積極鋪路,而尋求連任的拜登(Joe Biden)面對大選挑戰,勢必不希望台海局勢過度衝擊其選情。例如日前自稱「務實台獨工作者」的台灣副總統賴清德過境美國,接待層級大降,低調再低調。是故,台灣民眾對於局勢的感受,便從危機四伏,傾向了相安無事。

其次,北京在疫情之後,積極主導兩岸民間恢復交流,多種兩岸交流活動同步展開,且提高政治層級,例如「海峽兩岸青年發展論壇」的中共高層賀信,從過去的全國政協層級,到今年提升至習近平致賀信。此外,在華府精英「台海戰爭」的眾聲喧嘩中,北京出台了高規格的「閩台融合」21條,以中央的力度推動福建建設成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在「交流融合」的大氛圍下,台灣社會對於兩岸的「體感温度」自然有所下降。

再者,自從佩洛西訪台後,所謂的「美台友好」,反而「助攻」北京對台灣的主權聲張。解放軍的軍演、巡航成為「新常態」,其軍事力量甚至已布局到台灣東部外海,形同突破美國自冷戰時期劃設至今的「第一島鏈」,且美台認定的「海峽中線」亦被中共所「沒收」。陸方在軍事準備上的「細火慢燉」,確實達到了對台灣「温水煮青蛙」的效果。

8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位台島周邊組織海空聯合戰備警巡,舉行海空等兵力聯合演訓,重點演練艦機協同、奪取制權等,檢驗戰區部隊聯合作戰實戰能力。(微信公眾號/央視軍事)

「絞索政策」掌握主動主導權

問題是,解放機軍機軍艦密集出現在台灣周邊,過去對ECFA議題始終不正面表態的北京,如今連國台辦都出面表示支持主管部門研究中止ECFA對台關稅優惠,而且陸方對台的貿易壁壘調查結果即將在10月中旬告一段落。中國大陸種種在統一進程上的對台「硬手」,真能如同台灣民眾感受到的「緩和」,從而「放心」地力主「永遠維持現狀」嗎?

答案顯然不會如台灣的主觀願望所想,而且還會是背道而馳,這應該是台灣上下必須看到的現實。北京因應客觀條件的變化,對美、對台或許有腳步上的微調,但不讓美國介入完成國家統一進程的大方向,這一點則不會有所改變。

在金門八二三砲戰期間,毛澤東曾提出著名的「絞索政策」:「打而不登、斷而不死」。毛澤東此項政策的構想是:「什麼時候需要就什麼時候打砲,什麼時候需要緊張一點就把絞索拉緊一點,什麼時候需要緩和一下就把絞索放鬆一下,不死不活的吊在那裏,可以作為對付美國人的一個手段。我們一打砲,蔣介石就要求美國人救援,美國人就緊張,擔心蔣介石給他闖禍。」這項政策的效果不只是軍事仗,還是一場政治仗,文場、武場齊頭並進

國台辦主任宋濤(圖)9月22日出席湖南長沙的2023湘台經貿交流合作會時表示,「我們支持大陸主管部門結合對台貿易壁壘調查情況、依據有關規定研究中止或部分中止ECFA項下給予台灣產品的關稅優惠」。(中國台灣網)

放到今日的情勢來看,北京也像是在台灣和美國的脖子上套上了「絞索」,而自己緊緊握住「絞索」的另一端,也就是掌握了主動權與主導權。以ECFA為例,陸方在「十年大限」之後並未採取「一刀切」式的宣告中止,而是隨着政治局面,時而祭出海關禁令,時而施以貿易調查,「該鬆時鬆,該緊時緊」。閩台融合21條也是一樣,看似「惠台」,實則乃「以陸為主」的「融合促統」,並為「統一後」預作準備,將統一後的台灣發展納入「全國一盤棋」之中。

與此同時,美台政客大玩「抗中」又「拒統」的「台灣牌」,那麼北京乾脆借力使力,在軍事布局上極限施壓,打一場發展自己、消耗敵人的持久戰。常態性的軍演與機艦繞台,在國際政治的實質效應,已達到了主權宣示、為統一台灣造勢的效果。而航母艦隊陸續排兵布陣,更是直面美國在東亞的軍事圍堵。「融合促統」與「軍事準備」,同構為當代北京的「絞索政策」。

因此,在「台獨」不可能、「統一」已上路、「中美博弈」進行中此三項前提下,台灣方面裝睡的豈止是蔡英文政府,還包括了幻想可以「永遠維持現狀」,或者不須任何代價即可「台獨」的台灣社會。近在眼前的2024台灣大選,便宛如歷史所敲響的一記警鐘,不只警告這是一場戰爭與和平的選擇,還用力地提醒了台灣:現狀只會隨客觀環境不斷變化,唯有台灣自己直面統一進程,依靠美國施援永遠只是一場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