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阻止中國國內市場信心江河日下?|安邦智庫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2023年10月23日,這是中國股市又一個黑色的日子!在經歷了連續下跌之後,國內股市再度下跌。截至收盤,滬指報2939.29點,下跌1.47%,成交額為3040億元;深成指報9425.98點,下跌1.51%,成交額為4171億元;創業板指數報1864.91點,跌1.69%,成交額為1830億元。兩市下跌個股近4800只,上漲個股不足500只,當日成交額為7211億元。

23日,上證指數跌至2022年11月1日以來的最低值;深證成指跌至2019年8月15日以來的最低值。在安邦智庫(ANBOUND)的研究人員看來,市場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到底如何,在中國股市得到了最真實的鮮明寫照。有投資者在今天收市後感慨,中國股市還不如賭場,因為在賭場還有50%贏的機會,但進入中國股市,連5%的機會都沒有。毫不誇張地說,市場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已經陷入江河日下的悲觀境地!

中國股市。(新浪財經)

儘管今年三季度中國GDP按年增長4.9%,好於市場預期;儘管官方媒體不斷宣稱,中國經濟新動能、新優勢不斷集聚增強,積極信號正在不斷積累;儘管中國成功舉辦了「一帶一路」十周年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儘管中國出台了諸多穩定經濟的利好政策……但是,再多的「利好」消息仍然無法為資本市場「沖喜」,挽回不了市場極度悲觀的預期。

為什麼中國資本市場完全忽視中國經濟的「利好」消息,深陷極度悲觀情緒?

有人將之歸咎於外部不利因素。比如,在貿易保護主義、新冠疫情、地緣政治衝突等接連不斷衝擊下,全球經濟增長放緩,通貨膨脹處於高位,國際金融市場風險加劇。國際貿易壁壘增加,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不穩定性加大。美聯儲等一些國家中央銀行為抗擊通脹而採取的快速加息政策,對經濟增長造成不容忽視的緊縮效應。地緣政治層面,俄烏衝突仍在持續,近期巴以衝突又陡然升級,加劇了國際政經格局的割裂風險。

但也有市場人士表示,中國A股市場的立足點主要在國內,其上市公司均為境內企業,投資者也以境內投資者為主,運行態勢主要取決於國內經濟形勢和境內投資者情緒。雖然投資中國股市的資金有一部分來自境外(外資、北上資金等),但相比於中國股市的體量,外來資金仍然不能起到主導作用。因此,股市持續下跌主要是受到國內因素的影響。

疫情結束後,中國經濟備受各方關注,影響深遠。(Reuters)

安邦智庫的研究人員認為,國內資本市場的信心極度低迷,並非市場誤讀或放大了國內經濟的問題,恰恰是中國經濟種種內在問題的真實反映。尤其要指出的是,中國經濟當前面臨的問題,不僅是結構性的問題,而且是系統性的問題,多種問題過去長期積累而得不到解決,在現在整體不利的環境下被觸發,在某種程度上,形成多種問題集中爆發的「總清算」情景。

有人經常指責,這樣的看法過度悲觀,沒有向社會傳遞正能量。不過,作為一家獨立智庫,我們認為,傳遞真實訊息可能比虛假的「正能量」更有價值,這也是作為獨立智庫的職責所在。重要的是,我們要理性分析,為什麼市場對中國經濟如此缺乏信心?

我們認為,悲觀情緒不是一天形成的,它是諸多問題和風險形成的系統性結果。而一旦系統性的悲觀情緒成為現實,要改變或扭轉信心低迷,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回顧近幾年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到系統性負面因素積聚的威力。大致可以包括如下方面:

首先,中國仍然受到新冠疫情衝擊的影響,經濟處於疫情後遺症中。雖然中央從去年底開始全面放鬆疫情管控,但中國經濟體系早已遭受持續凍結帶來的「內傷」——財政基本上被掏空,還欠了核酸檢測公司一屁股債;供應鏈和產業鏈因為生產和貿易凍結而出現梗阻,也推動了外資大量從中國外遷,在中國之外重構供應鏈;忌憚於疫情封控,大量外資企業和外國人離開中國;失業率增加、收入減少,嚴重打擊了居民消費意願;無數的中小企業在疫情衝擊下消亡。

新冠肺炎疫情對大量的中小企業衝及巨大。(中新社)

其次,中國房地產業的風險積累到了「總清算」階段。眾多房地產企業的債務問題已經無解,爆雷事件如同節日煙火,此起彼伏。恒大集團揹負2萬多億債務無法償還,160萬套房子無法交付,最終只有大撒把,任風險問題爆發。而許老闆在國外以破產方式保全資產之舉,最終決定了他的命運。更重要的是,恒大的模式和風險都不是個案,而是普遍現象,眾多問題房企正在通往爆雷的路上排着長隊。對一個趨勢性下滑的市場來說,任何少數的利好政策都不會起到實質性的作用。即使完全拋棄「房住不炒」政策,也難以抑制國內房地產市場的持續下滑。房地產市場的系統性風險爆發,是中國經濟和金融體系當前最大的包袱,能不能安全地處理這個「大膿包」,將決定中國是否會爆發更大規模的系統性風險。

第三,地方債務的累積也到了接近「清算」的關鍵時候。回顧中國經濟近十幾年的發展,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發展,債務經濟是一種重要的發展模式。在現代經濟中,政府債務增長實際上是正常的事,適當負債對於加快經濟發展是一件重要的工具。但是,如果每一個地方政府都學會了擴張債務、都在以「土地財政」模式搞城鎮化,中國的政府債務擴張就變得十分驚人。在一個大政府的國家,如果政府財政普遍接近枯竭,將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不僅意味着難以提供剛性的公共服務,還有可能意味着社會穩定將成為問題。目前來看,國內巨大的地方債務問題短期內無解,只有「用時間換空間」一條路,最終要以中央政府擴張債務、將當前債務推至將來的方式,來避免債務風險在當前爆炸。不過,這種方式將產生長期的負作用——我們的孩子們以及他們的孩子們未來將為此還債!

第四,逆全球化浪潮和地緣政治摩擦,不僅加劇了全球供應鏈遠離中國的重構,還使得中國有缺失新的全球化的風險。誠然,在地緣政治主導的世界裏,大家都在各自加強「朋友圈」。但是,從經濟發展角度來客觀評價,「全球北方」的朋友圈與「全球南方」的朋友圈還是有很大不同。更何況,不少南方國家以高度務實的態度「腳踏兩隻船」,從地緣政治博弈中大撈實地,從兩邊的大國處獲得現實的好處。中國曾經是深入參與全球化進程的大國,也因此而成為「世界工廠」,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如今這一切都發生了變化,中國經濟的外部環境正向不利方向發展。

面對宏觀層面的內外不利因素,中國怎樣才能擺脱市場信心的江河日下?

系統性的問題,只能依靠系統性的方法來解決。解決中國經濟面臨的多種問題,根本沒有特效藥,也不要指望一兩個政策、一兩句高調的口號,就能讓市場相信會發生變化。安邦的研究人員認為,面對複雜的形勢,解決問題的思路根本不在於各種技術性的具體利好政策出台,而要在戰略上堅定大方向,給全國市場吃定心丸。尤其要注重頂層戰略、高層策略、中層政策、底層措施等不同層次形成系統合力,不同領域、不同部門的政策需要協調,尤其不能形成左右互搏、相互對沖的內耗狀態,陷入「合成謬誤」的治理陷阱。

2018年10月24日,習近平在深圳改革開放館參觀。(新華社)

在大策略上,需要讓企業、老百姓、國際市場相信,中國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堅持市場經濟不動搖,堅持發展民營經濟不動搖。總之,堅持走過去已經被證明是正確的道路不動搖。不要想着另出奇招、另闢蹊徑、另樹旗幟。中國的改革開放和偉大復興,是一場承前啟後、不斷繼承的長征,需要保持基本路線的連續性、政策的一致性,不變色、不動搖、不偏離。這些基本信念、方針和戰略,從上到下都需要講,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方能讓中國相信,讓世界相信。

在治理層面,需要秉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理念,讓市場來主導要素配置,在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都要遵循市場經濟的原則。在經濟社會的治理上,有幾點需要改變:一是強調市場化,多放鬆,少管制,尤其是要減少各種行政管制。現在國內管得太多、太死,只有放鬆,才能搞活。政府對於經濟和社會發展,要優先確定什麼不要管,而不是什麼都管。二是要強調法治化,減少人治式的管制,尤其要避免「一刀切」式的不講道理的管制,要在國內普遍地依靠法治來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諸多問題。正如中央領導反覆強調的,要「把權力關在籠子裏」。三是要強調國際化,而不是關門閉戶。誰最希望中國關門封閉?一定是中國的對手。中央強調「國內國際雙循環」,就是要糾正單純強調「國內大循環」的誤解。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國內要關注治理體系中的隊伍配比、治理效率和有效服務。根據安邦智庫的研究人員在不同政府層級的部分調研,為數不少的政府官員對於當前國內審計、督察、巡視等制度在執行中的問題提出了不同意見。一是這些部門權力過大,管理範圍過多。比如巡視制度,一旦巡視組入駐,不論是政府還是國企,相當一部分正常運行被「凍結」,一切圍繞巡視這一最高任務。再比如各級審計、督察部門,工作執行極為嚴密細緻,客觀上影響了正常的發展。有官員表示,在當前極為嚴格的監管下,多幹多出錯,少幹不出錯,不幹不出錯,「躺平」式或「側卧」式官員日益增多。有基層官員私下感慨,那些關乎社會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的工作,做的人越來越少了;應對各種督察、審計,應付各種官僚主義與形式主義的事,佔用的時間越來越多。正如基本的農業活動,如果大家都「不事稼穡」,政府隊伍不做促經濟發展、改善營商環境的事,大家今後吃什麼?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綜合來看,中國市場現在面臨的普遍信心不足問題,決不是技術性的問題,而是源於內外因素作用下的一些根本性問題、結構性問題、系統性問題。對於市場信心江河日下,國內不能掉以輕心,需要極為嚴肅地加以重視,客觀分析,實事求是,找準原因,力求有效的改變。

本文經安邦智庫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