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鄧小平翻譯高志凱|中美必有一戰系謬論 美外交正遠離基辛格

撰文:吳婷
出版:更新:

當地時間2023年11月29日,基辛格諮詢公司發布聲明稱,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去世,享年100歲。基辛格去世後,政界、學界、媒體界紛紛表達追思和哀悼,作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地緣政治家、外交家、學者,基辛格過去半個多世紀一直活躍在國際政治舞台,退休後,仍在關心國際形勢,並不時就重大問題發聲。其所秉持的現實主義外交,也飽受爭議和詬病,甚至被批駁為「無原則」、「無底線」。在去世前,基辛格還在專注於人工智能的研究,同時警告中美,人類的命運取決於中美兩國能否和睦相處,尤其是隨着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留給雙方尋找相處之道的時間,只剩下未來五到十年。

作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基辛格從上世紀70年代秘密訪華到今年7月最後一次訪華,已有100多次到訪中國。基辛格去世後,《香港01》記者專訪了蘇州大學講席教授、全球化智庫(CCG)副主任高志凱,高志凱1983年加入外交部翻譯室,並擔任鄧小平英文翻譯。1985年、1987年,在外交部兩次參與接待了基辛格,擔任其英文翻譯和中文翻譯,並陪同基辛格參訪了北京故宮、陝西西安、雲南昆明、雲南石林等地。1988年離開外交部後,高志凱獲基辛格推薦就讀耶魯大學,並於1993年獲得耶魯大學法學博士學位。此為專訪上篇。

蘇州大學講席教授、全球化智庫(CCG)副主任高志凱。(資料圖片)

「鄧小平對基辛格訪華高度重視」

在談到上世紀80年代與基辛格的交往,高志凱坦言印象最深的有兩點,其一是中國領導人對基辛格訪華的重視。「特別是鄧小平同志,我記得小平同志說過這樣一句話,有兩個人來訪問中國,我一定要見,一個是美國前總統尼克松,一個是美國前任國務卿和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當時鄧小平已經在鼓勵幹部年輕化,所以很多外事活動都在減少,但他對外交部說的很清楚,尼克松和基辛格訪華他一定要見,可想而知鄧小平同志當時高度重視基辛格對中美關係的看法,以及更讚賞基辛格博士對於促進中美兩國相互了解和合作所做出的重大貢獻。」

其二是基辛格的備忘錄。1985年陪同基辛格訪華走訪各地時,高志凱與基辛格一路暢談,高志凱回憶道,「基辛格博士有一個特點,每次跟中國領導人見完面都會親手寫一個備忘錄,這個備忘錄他後來都交給了當時的美國總統。不管時任總統是共和黨人還是民主黨人。所以在這一點上,基辛格有一種跨越兩黨的精神,最終的目的是為了促進世界和平以及國與國之間的關係。」

除了跨越兩黨的精神,高志凱還談到了基辛格看待問題時的歷史縱深感以及對中美關係始終如一的看法。「基辛格博士是一個政治家,也是一個大學者,他對於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都了解比較深,所以在面對任何一個問題時,他經常會把時間跨度拉長,也正是因為有很深的歷史功底,所以他對現在發生的很多事情都看得比較深刻,也更加的準確。」

基辛格逝世:圖為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又譯季辛吉)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5年9月22日在西雅圖會面。(Reuters)

在2011年出版的《論中國》一書中,基辛格展示了對於中國歷史乃至中華文明、文化的深入研究。高志凱坦言,基辛格生活在一個過去、現在、未來打通的時間空間中,「他對於美國的情況很了解,對於歐洲的情況也很了解,對於中國的情況他讀了很多書、做了很多研究,所以他既可以用美國眼光看世界、看中國,同時又能夠根據中國悠久的歷史來看待美國這個才幾百年歷史的國家。」而反觀基辛格之後的美國政界、學界,高志凱表示「往往是就事論事,沒有歷史的支撐,也沒有向未來展望的勇氣和能力。」故此,基辛格去世之後,才有了「美國再無基辛格」的慨嘆。

從「中美必有一戰」到「中美不可避免的和平」

過去幾年,隨着中美關係持續惡化,「中美必有一戰」、「文明的衝突」、「修昔底德陷阱」等風行於美國政界、學界。今年5月,在百歲生日前,基辛格接受《經濟學人》八個小時採訪時提到,現在的美國政府和當年比起來,被狹隘的短期利益裹挾,完全忘了怎麼和中國打交道,也完全不願意去了解真正的中國,而且「有中國經驗的官員都被美國國務院淘汰了。」如此造成的一個後果,便是對中國的嚴重誤判。基辛格說,在華盛頓,「他們說中國想要統治世界……但答案是他們(中國其實)想要強大,」「他們並沒有像希特勒那樣想要統治世界,這不是他們對世界秩序的看法,他們也從來沒有這樣想過。」「對中國來說,中國最大的恐懼是國內動盪,歷史上中國屢屢將外國拒之門外,無論是修建萬里長城,還是閉關鎖國,本質是要與外界世界隔絕,不讓外部勢力,破壞內部,引發內部動盪。」

事實上,自上世紀秘密訪華開始,秉持現實主義外交理念的基辛格就一直在強調中美之間應該友好相處。高志凱對此亦表示,1970年代的時候,中國總體來說經濟規模還很小,各方面發展水平也比較低,但美國當時已經是超級大國了,從基辛格的角度來說,他能夠看透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尤其是未來的潛力,他能夠獨具慧眼看到中國將來一定會成長起來,並且能夠在國際舞台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對美國來說,中國是一個重要機會,促進中美了解和相互合作,不僅對中國有利,對美國也有利。「這樣的理念持續了50多年,這一點非常難能可貴,不管是起始階段,還是後來中美關係蓬勃發展進入蜜月期,以及2017年以後中美關係陷入低谷,面臨重大挑戰的時候,基辛格從來沒有喪失對中美關係未來合作前景的信念。」

基辛格、周恩來和毛澤東。(資料圖片)

至於美國各方竭力渲染的「中美必有一戰」,在高志凱看來這一理論實則是一個謬論,因為該理論所引證的戰例使用的都是常規武器,但今天的中國和美國不僅是重要的常規武器國家,更是核武器大國,所以不能把對於常規武器戰爭案例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作用於中美兩個核大國。對於中美關係,高志凱提出了自己的理論——中美之間不可避免的和平。「中美之間儘管政治制度不一樣,政治理念不一樣,走的路不一樣,舉的旗不一樣,但可以相互尊重,最後取得共同發展,諸多『不同』應該使彼此變得更加強大。」「中國的成功絕對不應該建立在美國失敗的基礎上,美國的成功也不應該建立在中國失敗的基礎上。」

至於中美如何達至不可避免的和平,在高志凱看來,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中國必須強大,美國也繼續強大,中美之間不容做出任何的誤判。「如果有一方覺得可以將對方摧毀,而且沒有後果,那就不可能實現中美之間不可避免的和平。」所以對中國來說,「我們一定要加強國防,但是我們加強國防的目的是什麼?不是去稱霸世界,而是確保中美之間實現不可避免的和平。」

在衝突的世界尋找「利益交匯點」

從俄烏戰爭到以巴衝突,面對四處起火的世界,和平變得愈發重要。而維持和平的前提,便是從「不同」中找到共同的利益交匯點。12月2日,習近平向2023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致賀信時亦提到,「我們堅定不移致力於擴大各國利益的匯合點,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帶來新動力、新機遇。」

2023年10月24日,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紐約舉行的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年度頒獎晚宴上講話。(新華社)

在談到基辛格的現實主義外交時,高志凱也談到了共同利益如何最大化的重要性。「中國有中國的利益,美國有美國的利益,我們之間不可能所有問題都是相互一致的,肯定會有分歧,有分歧怎麼辦?是應該通過接觸和談判相互了解對方的底線,然後求同存異,使得共同的利益能夠最大化,這一點至關重要。」「反觀美國,尤其是2017年之後,走到了一個極端,為什麼?因為美國忘了國與國之間的根本公約數是利益,而不是價值觀念、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等。中國的價值觀念跟美國的價值觀念能夠一樣嗎?難道美國要把自己的價值觀念強加在中國頭上嗎?或者說,中國難道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念強加到美國頭上嗎?美國老是把一些價值掛在嘴上,但是整個阿拉伯國家、伊斯蘭世界能夠接受美國的所有價值觀念嗎?」

高志凱就此總結道,「當一個國家把價值掛在嘴上的時候,而且因此放棄了對於整個國家利益的根本分析和判斷的時候,我覺得是走了一條錯誤的道路。」基於國家利益而非陷於某種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也正是基辛格現實主義外交所追求的目標。「基辛格人走了,精神財富還在,我們如何將其發揚光大,確保中美之間不可避免的和平,乃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