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次與基辛格見面的感悟:美國最後一位戰略外交家|專家有話說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2023年11月29日,百歲老人、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這些年,關於基辛格去世的新聞已流傳過多次,大家對他逝世都有心理準備、甚至免疫力。但當聽到該消息是真的時,仍不免傷感。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2018年在筆者所在機構講學時曾透露,用了多年時間、數次長時段採訪基辛格後,寫了一本100萬多字專著《基辛格:理想主義者》。他認為,越戰後美國處於相對弱勢的地位,正是在基辛格對國際局勢的準確把握下,中美接觸和關係正常化,奠定了兩國關係的根基、改變世界歷史的軌跡,這是基辛格一生最主要的成就。

出生於改革開放之後的人,可能對基辛格的世界歷史貢獻沒有像老一代那麼感同身受。我只能從自己與基辛格親歷的五次交往中聊一聊切身感受。

2009年,還是記者的我受邀參加了一場中美關係二軌對話。基辛格也在受邀之列,當時他已經85歲了,現在看來仍是年輕的。印象中,他口音很清晰,語速較快。茶歇時,我竊竊地走上前自我介紹,問能否與他合影。他欣然應諾,還順便問我是哪個機構的?如何看這次會議?讓人頓時感受到這位長者的平易近人。

2009年,筆者在一次中美二軌對話中與基辛格的合影。

當時,很多人都羡慕我能與基辛格合影,有朋友甚至說,這可能是他最後一次來中國,能有這次合影非常難得。沒想到,後來基辛格來中國的次數似乎更加頻繁。他在國際外交場與中美交往平台上的「不老常青樹」地位,已無人能超越。

2016年10月,他受邀來北京參加「京城國際論壇」。當天晚上,他專門提出要宴請幾位新生代學者晚餐,於是,已轉戰智庫圈的我有了第二次與他見面的機會。

當時,我在《美國的焦慮》一書中放入那張2009年與他的合影,並向他展示。他爽快地說,「你的新書有咱們的兩張合照,你簽名送我吧!」

在飯桌上,我很直率地告訴他,中國年輕一代對美國的看法恐怕與前一代不一樣,或許沒有那麼崇拜美國。記得當時他邊喝湯、邊回應道,即使那樣,也不能改變中美兩國長期處於全球最重要大國關係的事實。當時我的感覺是,這位長者已在思考着更長遠的中美關係的未來了。

有了那次交往後,我與他的助手建立了聯繫。2016年,在紐約彭博社舉辦的論壇上,再次遇到坐在鄰座的基辛格。我主動過去問候,那時他已93歲,竟很紳士地站起來,邊握手邊說「我記得你」,仍是滿滿的平易近人感。這很難讓人對其不發自內心地佩服,也折射了這位堪稱偉大的美國外交家穿透人心的人格魅力。

2016年在北京與基辛格晚餐,他說:「你的新書有咱們的兩張合照,你簽名送我吧!」

2017年9月26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主辦、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和美國亞洲協會政策研究院承辦的「中美大學校長和智庫論壇」,在美國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舉行。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要做主旨演講,於是我給其助手發了郵件,很快基辛格就允諾會來現場做主題發言。他的主題發言至今仍令人回味。

基辛格回憶了1971年、他48歲第一次訪華時與周恩來總理的對話,他說,彼時的中國對他來說是個謎。伴隨着後半生他近百次往返大西洋兩岸,時至今日,中國的成就遠遠超乎他的想像,而中國對於他來說卻不再是個謎。

中國國內的發展發生了深刻變革,其中有三大節點,毛澤東主席為中國帶來了大團結,總設計師鄧小平帶來了改革開放,習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個「中國夢」。他進一步指出,近年來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將中國與中亞、歐洲相連接,其意義深遠。從太平洋到大西洋,亞太文明將深入聯結。這也是他為什麼堅持認為美國應當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當然,對此美國國內有不同的聲音。

那次會上,他提出了中美關係的一個「天問」:中美互動會給世界帶來哪些深刻影響?中美之間爆發衝突對全世界而言將是災難,合作是唯一選擇,無論如何世界潮流都會向前發展,我們別無選擇。後來,他的這個立場在多數中美關鍵場合又重複了多次。

2018年8月底,在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的大背景下,我所在的機構受委託協調中美之間多家知名智庫共同在紐約、華盛頓主辦了數場中美智庫貿易對話會,美國多位元前副國務卿、前國防部長、前美國貿易談判代表在內的十多位「部級」領導與數十位著名智庫學者出席對話會,成為中美貿易戰以來兩國高端智庫首次舉行的大規模貿易專題對話。

影響最深刻的是,我陪同傅瑩、朱光耀、何亞非等多位資深前輩到基辛格在紐約的辦公室拜訪,他的辦公室窗臺上放滿了許多自己與中國領導人的合影。那次,他坐在中間,我們側坐兩旁,屋內氣氛非常好,但屋外中美博弈已非常激烈了。

2016年在紐約再次見到基辛格,他說:「我記得你!」

我直言不諱地向基辛格核實,國際互聯網上有許多關於您慫恿俄羅斯與美聯手對抗中國的建言,是真的嗎?他沒有生氣,而是笑著回應,請一定要代我告訴所有人,假借我說話的謠言很多,請一定要多看我的書。看上去,他對那些謠言是淡然的。

此後,新冠疫情期間,我所在智庫又舉辦過兩次中美智庫對話活動,基辛格都同意線上上視頻發言。看得出來,他對中方的訴求多是有求必應。正如很多學者所認為的,中美關係的穩定,恐怕是基辛格一生的最大財富。

在網路上,對基辛格有不少微詞,見仁見智,但僅從個人層面看,至少兩點是後人難以逾越的。一是他在世界政壇影響力的「超長待機」,讓世人見證「長期主義」理念不僅適用於生活、投資、經濟,也能在政治場上適用。

二是他的個人魅力。從世界歷史角度看,每個人都是渺小的,基辛格也不除外。但用100年時間去展現自己在世界兩個最重要國家以及兩國社會的影響,恐怕後人難以超越。從中美關係史的角度看,基辛格肯定是不可或缺的人物,甚至可以被稱為美國最後一個戰略外交家。

11月29日當天,巴菲特半個世紀的搭檔芒格去世。另一位百歲老人、美國前總統卡特據說也在彌留之際。一位在中國社會享有極高禮遇與美譽度的美國百歲老人的離逝,似乎預示着中美關係進入到更陌生、更激烈的深水區。真心希望兩個大國的未來能夠記住這些百歲老人的囑咐:衝突則是災難,合作即是萬幸。

本文獲《觀察者網》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