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已將台灣問題擱置?小心誤判

撰文:應濯
出版:更新:

與北京不斷宣示解決台灣問題的決心不同,海內外有不少人認為北京已將台灣問題擱置。在他們看來,台海兩岸已經分治多年,各自形成不同的政治體系與文化觀念、政治認同,統一希望愈發渺茫,不論是2022年佩洛西(Nancy Pelosi)訪台還是最近賴清德當選,北京的克制態度說明北京不會真的讓台海局勢「地動山搖」。

然而,這未必符合北京對台政策的真實考量。毋庸贅言,大陸和台灣已有非常大的不同,台灣社會的本土意識和全面「綠化」的傾向讓兩岸統一的困難大幅攀升。但事有兩面,大陸和台灣的綜合實力差距不斷擴大,台灣越來越難以抗拒大陸的影響。

經過多年的持續發展,兩岸交流與經貿合作已經惠及億萬民眾,大陸穩居台灣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大陸影視文化和APP開始反向吸引台灣年輕一代。這說明只要大陸的政治感召力、文化吸引力、經濟融合力不斷提升,台灣將越來越會被納入兩岸融合發展的進程之中,台灣問題和平解決的希望自然越來越大。

北京對佩洛西訪台和賴清德當選的克制態度並不足以說明北京已經擱置台灣問題,而恰恰說明北京不願看到台海上空「兵兇戰危」,反映北京依然希望和平解決台灣問題。這是務實、清醒的對台政策考量,與是否擱置台灣問題完全是兩回事。

2024台灣大選結果出爐,當選的民進黨賴清德(左)及其副手蕭美琴(右)在競選總部前向支持者致意。(賴清德競選辦公室提供)

理解北京對台政策應該放在中國國家發展大局來看,一方面大陸的民族復興目標離不開台灣問題的解決,故反獨促統是北京對台政策的兩個面向,反獨是要嚴陣以待的底線,促統是要綜合考慮內外時機的目標,雖不能拖延,卻又急不得;另一方面台灣問題的解決要服務於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主要內容的民族復興目標,這說明台灣問題的解決是民族復興目標實現過程中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而絕不是說為了台灣問題的解決可以不顧民族復興目標。

正因這樣,北京解決台灣問題的理性選擇是等待和創造內外時機,而不會貿然出手。佩洛西訪台前後,一些人鼓吹的立即武統,純粹是誤判形勢,對「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視而不見,既未考慮大陸社會所珍視的「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同胞情誼,又忽略改革開放以來的大陸發展大局。但北京的克制不能簡單誤解為忍讓,而是有很大可能在待時而動。因為目前不具備解決台灣問題的內外時機不代表今後不具備,關鍵在於謀定而後動,在於為時機到來而積蓄實力。

為何去年底的大陸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認識到「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的背景下,依然強調「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既因為高質量發展與中國式現代化是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又因為只有民族復興穩步向前,解決台灣問題才能遊刃有餘。

2022年8月3日,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與蔡英文會晤。(蔡英文IG)

當年毛澤東解決中印邊境衝突便展現出高度審慎、把握內外時機、一擊必中的特點。在內外時機成熟前,毛澤東堅持「小不忍則亂大謀」,但一旦通過努力讓內外時機成熟,毛澤東果斷決定出手。近年來,北京在解決香港問題時,起初無論是佔中事件還是旺角騷亂,都一直高度克制,仍然希望通過香港內部來解決,但2019年修例風波的爆發讓北京忍無可忍,重拳出手,迅速重塑香港政治秩序與格局。

從習近平上任以來的施政風格來說,北京有着強烈的解決台灣問題的決心,對台獨的威懾正在日益強化。去年11月,習近平在與拜登(Joe Biden)會談時說的「中國終將統一,也必然統一」,顯示出北京的統一意志。這說明北京非但不會把台灣問題擱置,反而會通過不斷髮展和壯大自己來為台灣問題的解決創造良好條件。

目前來看,只要兩岸關係未失控,不到萬不得已的非常時刻,北京仍會傾向於和平解決台灣問題,這既是大陸、台灣和美國之間最大的共識,又是台灣能和大陸積極對話、理性溝通、爭取更多空間的有利條件。反之,如果台灣屢屢刺痛不斷崛起的大陸的底線,讓兩岸轉圜空間越來越小,一旦美國自顧不暇,內外形勢逆轉,被刺痛的大陸果斷出手,留給台灣的選擇空間恐將不多。政治不能靠幻想活着。在實力原則影響的地緣政治秩序下,台灣的理性選擇是未雨綢繆,改善兩岸關係,為未來預留更多轉圜空間,而不是活在北京擱置台灣問題的僥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