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雞同鴨講(上)︱中共對台宣傳五大短板 難以越過台海屏障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編按:經由2024台灣總統大選,可以發現中共對台宣傳是其最大的短板,其聲音只能對內卻越不過台灣海峽,無法在台灣輿論場產生具體影響與實質效用,不利於對台工作。《香港01》從兩岸第一線採訪的視角,盤點當前中共對台宣傳體系所存在的問題,並提出觀察與建議,目的在於希望兩岸關係在風高浪急之際,仍有一絲燭光在暗夜裏傳燈。本文為上篇。

兩岸雞同鴨講(下)︱話語不對頻 對台宣傳需落地轉譯與進步主義

中國大陸對台政策,歷經歷代領導人承諾疊加,基本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大政方針。及至習近平時代,在2019年《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正式提出「兩制台灣方案」倡議,並於2021年11月提出「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最終寫進中共二十大報告,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宣告中共解決台灣問題、完成國家統一的進程已邁開腳步。

問題在於,相較於西方世界對台海形勢的緊張與擔憂,台灣社會在近期的各項民調中,包括2024台灣大選的結果,反映出依舊普遍未感受到中共對台政策趨於更為積極主動的迫切性,甚至許多人認為中共「只是恫嚇台灣,不會付諸實行」。用一句不見得準確的形容:「言者諄諄,聽者藐藐」,何以中共對台政策的傳播與宣傳,傳入台灣民眾的耳裏時,彷彿「馬耳東風」一般,左耳進右耳出呢?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22年8月10日發表《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進一步重申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事實和現狀,展現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追求祖國統一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闡述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新時代推進實現祖國統一的立場和政策。(資料圖片)

大陸涉台宣傳體系概覽

綜觀中共當前涉台宣傳體系,在政府部門方面,主要集中於國台辦新聞局每周三舉行的新聞發布會(暑假期間會暫停),就重大議題或時事新聞進行表態和回應,一些臨時發生的議題,則會透過發言人的書面稿加以回應。

在新聞媒體方面,主要可以分為中央與地方兩個層級。中央層級,主要為新華社、央視、《人民日報海外版》,除了傳達中央重大對台政策之外,也會對時事發表評論,例如以「新華社記者」署名的「新華時評」,以及《人民日報海外版》的「日月談」專欄。《人民日報》旗下的《環球時報》,其社論與亦多有涉台話題的評論。此外,上述官媒還有經營新媒體的「馬甲號」,例如央視新聞的「玉淵譚天」,《人民日報海外版》的「俠客島」,央視總台的「看台海」,環球網的「補壹刀」與「樞密院十號」,新華社的「牛彈琴」等,往往會出現更直接針對台灣島內政治時事的評論。

國台辦旗下媒體「中國台灣網」,則是大陸涉台新聞另一大產地。內容除了國台辦官員的動態之外,還有各種對重大政策與事件的解讀和評論,其經營的視頻號,在涉台圈人士曝光度亦頗高。

央視談論兩岸話題的節目《海峽兩岸》。(影片截圖)

在地方層級,福建的東南衛視、廈門衛視、海峽衛視、海峽之聲、《海峽導報》等媒體,在依循中央的大政方針下,產出大量的涉台新聞,並致力於新媒體、視頻號的經營與運作,例如「今日海峽」等等。

涉台宣傳體系五大問題

可以看到,中國大陸的對台宣傳體系,事實上建制齊全、觸角廣泛,可是宣傳的聲量卻難以越過海峽屏障,做不到「入島、入腦、入心」。進一步剖析以上體系產出的對台宣傳內容,基本上不難發現存在着以下幾大問題和短板。

1. 自說自話、內外無別:涉台宣傳媒體的內容,相當大一部分是中央政策的「複製貼上」,或者是「換句話說」,反覆組織中央對台政策文件的文句,沒有明確區分宣傳對象究竟大陸民眾還是台灣民眾,用「內宣」的思維和做法進行「對台」宣傳。明顯的例子是,每當有重大政策出台,例如第三份《統一白皮書》,或是《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等等,各家涉台媒體如膝式反應一般開始為政策「造勢」,到處找台人錄影片、寫心得感想,且內容只允許「政治正確」,組織為「台胞熱議」的欄目。「造勢」固然重要,但未體察到這一套方法渡海到台灣之後的效果,島內民眾看了有可能適得其反,認為又是大陸官媒的「自嗨」,反而對其不屑一顧。

2022年8月16日,北京,全國台聯召開北京台胞學習《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座談會,逾20位台胞圍繞白皮書的主要內容及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等兩岸熱點話題展開座談交流。(VCG)

2. 文章八股、照搬照套:翻開涉台媒體的文章,甚至是國台辦記者會發言人的答記者問,往往就政策論政策,只在政策內容上面做功夫,對於島內民眾的好奇或疑惑,也是使用政策文件上的段落作為答覆,有說等於沒說。在正面表述如「為台胞台企在大陸更好更快發展提供機遇與空間」,負面表述如「以武謀獨」等,島內民眾基本認為只是八股宣傳,對其感受麻木,無法理解陸方究竟想傳達什麼意涵。又如官方接見台灣人士的場合,官員發言也是一再複述中央政策,例如「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但對島內缺乏宣傳效果,民眾往往視為樣板工夫,更對中共的專有名詞、用語風格缺乏理解,宛若「平行時空」。

3. 隱晦神秘、話不講白:每當兩岸重大爭議爆發時,例如陸方禁止台灣某項農漁產品進口時,島內往往一頭霧水,不曉得問題點出在哪裏。而陸方的回應,有意無意製造「神秘感」,也不清楚告知是針對民進黨政府的「台獨」政策,還是真的是台灣產品某個環節出了問題。在軍事行動上亦是如此,例如海事局突然發布禁航區,卻未將目的說明清楚,反而讓島內猜來猜去、繪聲繪影。上述情況,致使台灣民眾對兩岸關係產生不健康的心態,對陸方舉措摸不着頭緒,任由島內「名嘴」胡言亂語,反而讓台灣社會的認知和思考走向更為負面,產生許多不必要且不正確的猜測。

4. 用心不足、不接地氣:為了加強對台宣傳,許多官媒都在境外社交平台開設帳號,例如Facebook、YouTube等,但未針對台灣民眾的需求和思想調整說法,只是將在內地報道或新聞畫面轉貼到境外平台。經常可見的是,一些國字級官媒,在Facebook上的貼文,簡繁轉換時未注意到台繁的用法,「一」直接轉換為「壹」、「於」「于」不分、「干」「乾」「幹」混用,令台灣讀者大看笑話。而在涉台影像上,直接將整段節目不分主題、不分段落上傳到YouTube,標題亦未針對台灣觀眾的興趣做調整,反而造成觀看次數低落的結果。

2019年7月27日,正在深圳實習的230多名台灣青年來到深圳市民中心深圳工業展覽館參觀,並參加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深圳台商協會舉行的在深台灣青年創業就業分享會。圖為台灣大學生接受採訪。(VCG)

5. 濫用樣板、適得其反:網路流量時代,越來越多台灣自媒體工作者,為了搶食大陸市場,拍攝製作針對大陸觀眾胃口的主題,產出一大批「忽然愛國」的台灣UP主,因為在大陸「政治正確」,因此受到主流官媒的愛用與推廣,包括所謂的樣板「台青」等等。問題這些人說話的對象是面向大陸,不是台灣,對台灣觀眾讀者來說,這些人名不見經傳,並不代表台灣主流社會的普遍想法,觀眾看到的不是「真實的台灣」,結果適得其反,被有心人士操作成大陸用人民幣買台灣網紅的「認知作戰」,效果大打折扣。一些與大陸「心靈契合」,但表達方式不夠「政治正確」的文章或影片,儘管其用台灣人聽得懂的方式說話,也傳達出台灣社會的想法,卻在大陸的媒體平台上難以露出,或者不受待見。

在「政治正確」主導下,大陸涉台宣傳體系裏的台灣,其實是一個「失真」的台灣,要不然全島都是統派分子,要不然全島都是台獨分子,要不然全島都生活困頓、民不聊生。端視當時政治事件或政策所需,鏡像出一個「千變萬化」卻「面貌模糊」的台灣,別說傳達給大陸民眾一頭霧水,連台灣民眾看到都難以置信,從而心生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