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漁船翻覆走向兩岸危機 莫重演千島湖事件民意敵對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大陸兩會開議期間,此前發生的金門漁船翻覆事件仍在延燒。台灣立法院內政委員會3月4日為此召開專案報告,海洋委員會(海委會)主委管碧玲與在野黨立委唇槍舌戰,其態度宛若欲使事件進一步升級為政治危機,看不到平息的苗頭。另一邊廂,兩名陸籍罹難者家屬在金門經歷15天協商未果,而決定離開,陪同的泉州台辦副主任李朝輝表示,「民進黨當局沒有解決誠意,他們無必要留在金門,由此造成的後果由民進黨當局負責」。

政治化的後果就是打了個死結

回顧台灣立法院的專案報告,看得出來,民進黨政府官員有意將命案真相的釐清,導向兩岸政治衝突,以民粹的話語,點燃台灣社會對中國大陸的怒火與反彈。專案報告名稱原使用「撞船」一詞,但台海委會主委管碧玲卻有意更改為「取締」,她還向媒體表示「撞船是中國最想用的名稱」。換言之,管碧玲言下之意,即暗指認同此案為「撞船」者,都是「非我族類」的「中共同路人」。

原先案情單純的漁船翻覆案,台灣方面未掌握先機,始終不公開畫面,並定調為對於「三無船舶」(無船名、無船舶證書、無船籍港登記)的正當執法,試圖將責任歸咎於陸方,既看不到真相,也聽不到道歉。2月14日事發之後三天,17日國台辦正式表態「根本不存在所謂『禁止、限制水域』」,事態無疑擴大為陸方藉此宣示在廈金海域的管治與執海權。台方選擇的回應方式則是「硬碰硬」,並上綱到「抗中」、「反中」的層次,無疑令該事件被打上了一個死結。

泉州紅會派員陪同家屬抵金門處理漁船事件善後。圖為2月20日,遇難者家屬抵達金門縣殯葬管理所。(新華社)

該案演變至此,令人想起發生在1994年的「千島湖事件」。當年3月31日觀光船「海瑞號」在浙江千島湖發生搶劫縱火命案,導致24名台灣觀光客和8名大陸船員與導遊遇害。此案在台灣引起強烈政治效應,嚴重衝擊兩岸關係。特別是時任台行政院長連戰先定調中共「漠視人權,草菅人命」,接着再由時任總統李登輝出手,痛批陸方「一大堆惡勢力,結成一個黨,像土匪一樣」,「在大陸這次事件,害了這麼多我們的同胞,這種是政府嗎?這個叫做政府嗎?這種政府老百姓早就該不要它了。」

李連的聯手出擊,最後的結果就是擴大事端,將事件政治化。當年4月14日《自立晚報》即有評論指出:「李登輝的表演絕非一時衝動,而是精密的政治設計,它預示着中台政治關係大倒退。」事實也證明,台灣官方的政治化處理,有助於政客的選舉利益,令兩岸關係產生「黃金交叉」式的重大裂痕──台灣社會對「台灣人」與「獨立」的認同與支持度升高,對「中國人」與「統一」的認同與支持度降低,而「維持現狀」一枝獨秀,此趨勢時日今日未曾改變,一去不復返。

千島湖事件重演對台有害無利

千島湖事件遂成為兩岸關係史上一頁轉捩點,成為台灣社會心靈上的政治傷痕,人們對於「中共」、「中國大陸」的反感和敵意與日俱增。金門漁船事件發展至今,多少讓人看到了千島湖事件的影子,只是主客翻轉,大陸的民意集體憤怒與沸騰,官方則要求台方必須給出真相並究責;而台灣民意則在親綠側翼帶風向下,對此事冷嘲熱諷,甚至還有國民黨立委聲稱大陸漁船是故意「碰瓷」而翻覆。兩岸敵意螺旋不斷上升,對於已經冰封至谷底的兩岸關係來說,實在是雪上加霜。

2024年2月21日,台灣金門海灘上拍攝的反登陸設施,背景是大陸廈門。(Reuters)

台方執政黨官員倘若執意「政治化」處理金門事件,難保千島湖事件不會重演。問題是,金門事件如果演變為千島湖事件2.0,在政治上義正詞嚴的台灣恐怕討不到任何的好處,只會讓自己愈發居於被動與弱勢。畢竟大陸民意一旦被挑動起來,14億人對撞2,300萬人,結果光是想像就已令人頭皮發麻。此外,台方對陸方的要求一再置之不理,今天消失的是「禁止、限制水域」,來日北京還會從對台百寶箱中拿出什麼意想不到的工具手段,台灣終究得為此付出代價。

平心而論,兩岸和平的機會和空間一直都存在,端視如何把握與利用。「務實台獨工作者」賴清德自今(2024)年1月13日勝選之後,都還未到5月20日正式就職,兩岸之間已發生了M503航線、赴陸旅遊團禁令,以及金門事件等爭議,一個個單一事件不斷積累下來,自然可能成為政治危機乃至於衝突的導火線,對台灣來說有害無利。莫讓金門翻船案成為另一次的千島湖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