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立後破」是大是大非問題

撰文:外部來稿(中國)
出版:更新: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9日召開會議,討論國務院擬提請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稿。會議強調,今年的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中央再一次強調「以進促穩、先立後破」的發展原則。當前中國面臨的發展形勢極為複雜,有必要充分吃透「先立後破」的精神,在今後的工作中才能少走彎路。

「先立後破」的提出,與「邊破邊立」、「先破後立」等概念相對應。在新中國的發展歷程中,「破」與「立」的關係問題經常出現。比如,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國內就提出了「破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立四新(新思想、新文化、新風俗、新習慣)」。從歷史影響看,「四破四立」砸碎了很多傳統、文化和規矩,但並沒有真正立起來優秀的文化和思想,實際上為十年「文革」動亂和造反做了群眾動員和行動預熱。「破舊立新」遵循的就是「先破後立」的順序。

在新時期,「騰籠換鳥」是另一個「先破後立」的典型案例。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後,一方面,中國經濟因為改革開放獲得了長足發展,加入WTO推動了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中國經濟從深入參與全球化進程而大受裨益;另一方面,中國在經歷了較長時間的經濟高速增長後,認為強勁的經濟動力不成問題,於是開始主動考慮推動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問題。當時的想法是,中國作為「世界工廠」不可替代,只要騰出籠子,趕走「老鳥」(傳統產業),不愁沒有「新鳥」(升級的、高技術企業)進來。於是,在珠三角、長三角等工業發達地區,地方政府開始主動驅鳥騰籠。

長三角地區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排頭兵。(視覺中國)

但沒想到的是,全球化時代的產業集聚和產業分工自有其規律,並不受政府部門的主觀意志所控制。當珠三角、長三角地區趕走了一大群看不上眼的「老鳥」,卻沒有大群的「新鳥」馬上飛進來。產業升級並不順利,企業更替也不順利,不少地方騰籠換鳥的結果,是通過政府之手製造了不少的產業空白區,一些開發區出現土地空缺、廠房無人租用的情況。更嚴重的是,一些產業生態相對完善的工業區,竟然出現了產業斷鏈、產業配套缺失的情況。這場「先破後立」的主動調整,留下了不少「只破不立」的後果,後遺症至今仍然存在。

進入高質量發展時期,也出現過不少在「破」「立」問題上的大力度做法。比如,在2021年年中,國內對多個行業發展中的問題進行整頓,試圖規範相關行業。在相關部門強化監管和規範的同時,中央媒體先後發文炮轟了多個行業,包括網遊、白酒、奶粉、晶片、醫療美容等多個領域,在社會上造成了人人喊打的局面,不僅造成相關領域的股票接連大跌,而且相關的實體行業也受到打擊。2019年以後,國內對網路、風險資本等領域的規範,實際上也是一種以「破」為主的整頓行動。

最為典型的「先破後立」案例是打擊教培行業。在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雙減」)的名義下,決策高層部門發布了相關《意見》,教育部負責具體執行。在高考指揮棒不變、應試教育體制不變的情況下,「雙減」行動聚焦打擊教培行業這一個環節,把一個產值8000億元、正常經營交稅、吸納上千萬人就業、滿足老百姓需要的教培行業,從地上打到地下,其結果是教培企業垮了、稅收沒了、就業沒了、百姓要為地下教培付出更高成本。嚴厲打擊之下,教培行業內的一些巨頭紛紛倒下,教培業內的上市公司如新東方、學而思,轉行的轉行,關門的關門。讓人匪夷所思的是,「雙減」政策出台時間在2021年,當時中國正處在新冠疫情衝擊下,雞飛狗跳的打擊教培,讓很多人在疫情期間斷了生計。這種多輸無贏的政策,招致了普遍的民憤,傷了民心。

俞敏洪在1993年創辦新東方學校,但隨著教培行業的整頓潮,新東方被迫轉型。 (網路)

頗為諷刺的是,在折騰了兩年多後,2024年2月8日,教育部官網發文,為提高校外培訓質量,滿足多樣化的文化教育需求,教育部研究形成了《校外培訓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其中提出:「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實施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應當依法實行政府指導價管理,由省級人民政府制定收費管理辦法。其他校外培訓的收費價格,應當報審批機關備案。」這一規定的核心意思是:在一定前提下,學科教培可以搞。這意味着,在被現實打臉之後,教育部開始修正過去的荒唐政策。不過,投資者和企業未必願意再進入教培行業,因為市場擔心教育部可能「翻燒餅」——不知哪天再度出手限制教培行業。

類似「雙減」政策之下的整頓教培行業,就是政策上「只管破,不管立」的典型做法,有些政策在執行時搞「一刀切」,更是形成了「先破,立不立再說」的局面。觀察這些政策、做法及其後果和影響,安邦智庫(ANBOUND)的研究人員深為這些政策的短視和粗陋感到遺憾,尤其是在中國經濟形勢不好、疫情後遺症嚴重、企業生存及民生脆弱之時,輕率地出台「先破後立」或「只破不立」的政策,對市場、民生都造成了不小的損失,對民心也造成了一定的傷害,加重了社會上的怨氣。

令人欣慰的是,在注意到一些失當的政策在經濟社會層面造成問題後,決策高層及時進行了政策調整和措施優化。

近日陸家嘴將蘇州5家單位告上法庭,並索賠100.44億元人民幣。示意圖,圖為2021年9月17日蘇州市太倉恆大文化旅遊城停建的樓盤。(Vivian Lin/AFP)

進入2024年,中央提出了「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等政策原則。安邦智庫首席研究員陳功認為,這些原則是一種具有尺度感的戰略性大政策,是對過去政策的一種總結和反思,很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陳功一針見血地指出,對於政府來說,破,總是容易的,這就是砸鍋的問題;如果要立,那就難了,那是事關飯碗的問題,不僅要找到飯碗,還要給碗裏裝上飯菜。現在中國在公共政策和經濟社會治理領域的問題是,一提砸鍋,大家爭先恐後,各種理由滿天飛,政府各個口子一齊上陣,蜂擁而上去砸鍋。但一提建設和飯碗,根本沒人吭聲了,即使有人吭聲,也是強詞奪理,表示一切都好的很,根本沒人談「飯碗」這回事。

就此而言,中央強調「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非常及時,很有必要,極富現實意義!「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強調首先要穩,先穩定下來,再謀發展和前進;前進是為了進一步的穩,要用發展來保穩定。「先立後破」則是要先想好了如何保證吃飯的增量(「立」),再來考慮處理過時的存量(即「破」)。

陳功進一步建議,現在可以向各級政府官員和社會各界提出,先立後破,就是要在發展與改革等領域立下規矩:如果你有本事立,你就去破。如果能做到以新換舊,那很好!但是,如果你沒有本事立,那就不要破,要做的是用好存量,立足現有基礎進行改革,通過改革來增光添彩,修舊如新,保證在存量基礎上的新發展。

所以,中央現在強調先立後破,這不僅僅是一個次序調整問題,還是一個大是大非的問題!對國內龐大的幹部體系來說,誰在搗亂、誰在真抓實幹,就看幹部們如何處理「破」與「立」關係。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在當前形勢下,穩定發展經濟是中國面臨的頭等大事,事關企業和民生。中央強調「先立後破」,不僅僅是一個次序調整問題,還是一個如何對待穩定發展的大是大非問題!各級官員可能都需要吃透中央的精神,以此來指導各地的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實踐。

本文經安邦智庫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