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問中國經濟之三: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

撰文:陸一
出版:更新:

2024年「兩會」召開,中共二十大換領導班子之後,由李強帶領的新政府帶來的首份《政府工作報告》,而今屆兩會,最受關注的話題,就是中國經濟發展問題。
「中國是2023年的輸家」、「中國是反全球化的輸家」、「中國是貿易戰的輸家」……這是《華爾街日報》在2023年歲末報道中國時用的句式。此外,「中國經濟是否會陷入『停滯的十年』」、「中國經濟陷入惡性循環」這些雜音也不絕於耳。當然,西方媒體將中國定義為「loser」,這不是一個新聞,而是西方媒體多年來的慣用伎倆,同「中國崩潰論」、「中國經濟登頂論」如出一轍。然而現實卻是,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新能源等新賽道遠遠超越西方發達國家、中國汽車出口量已經超越日德成為全球第一……正如中國外交部所言:中國經濟沒崩潰,反而「中國崩潰論」屢屢崩潰。
但從數據上看,確實「出口連續數月下降」、「吸引外資創歷史新低」,「消費者信心指數委靡不振」,從社會層面來說,更存在宏觀數據和微觀感受之間的「溫差」。「信心不足是目前中國經濟的一個主要問題」也是一個事實。有人說:「微觀經濟感受才是真實的,無法用宏觀數據修飾、打扮出來」。但是,難道說5.2%仍高於大部份經濟體的GDP增長是「粉飾」的數據嗎?更何況需要注意的是,炒作「中國經濟陷入疲態」時,年均增長仍在全球大國中領先的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已經悄然發生。
哪個才是真實的中國?何謂好?何謂不好?是看數據還是憑感覺?我們將通過十三個角度試著回答。

【《香港01》將陸續推出《十三問中國經濟》系列文章,此為第三篇】

習近平去年11月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說出:「中國已經成為最佳投資目的地代名詞,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這樣的豪言壯語。但事實上,海外內很多輿論都不如此認為。

先講兩個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特斯拉和蘋果。

相關閱讀|十三問中國經濟之一:無需感嘆5% 丟失的3個2%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多年前,英國《周刊》雜誌刊載的一篇文章《為什麽蘋果公司在中國製造iPhones(和其他各種產品)》。文中提出了一個關鍵問題 「中國有哪些美國缺少的東西?」,接著給出了答案:太多了。中國有更多中等水平的工程師,有更靈活的勞動力供給,有瞬間就能加速生產的龐大工廠,中國還向科技型企業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現在,整個供應鏈都在中國。」蘋果公司的一位前高級管理人員曾對英國《泰晤士報》雜誌說過這樣的話。「你需要1000個橡膠墊?對門那個工廠就有。你需要100萬個螺絲釘?那個工廠離這兒只有一個街區的距離。你要的螺絲釘有點不一樣?那得等三個小時。」

蘋果公司(Apple)首席執行官庫克(Tim Cook)過去在新冠疫情期間曾受訪表示,蘋果不會因為疫情引起的生產中斷而撤出中國,因為「疫情是暫時的」。 (Getty Images)

相信更多的人都聽過蘋果創始人喬布斯(Steven P. Jobs)的一個故事。2007年,距決定iPhone上市前一個多月,喬布斯先生將幾名副手召集到一個辦公室中。喬布斯憤怒地舉起他手中的iPhone置於恰當的角度,以便在場的人都能看到塑料屏上的數十道劃痕。接著,他從褲兜中拿出一把鑰匙。他說,人們把手機放在衣兜中,也會把鑰匙放在衣兜中。「我不想賣這麽不禁劃的產品。」 他繃著臉說。唯一的辦法是用不會被刮花的玻璃屏。「我要換成玻璃屏,而且要在六周內做到完美。」一位高管離開會場後,立即預訂了前往中國深圳的機票。

一家中國工廠發來了投標書。達成合同後的iPhone生產情況是:蘋果公司在最後時刻重新設計了iPhone顯示屏,這家工廠只好對其裝配線進行徹底檢查和改造。新的顯示屏樣本在將近午夜時到廠⋯⋯這家工廠在96個小時的時間內每日生產1萬個iPhone顯示屏⋯⋯「他們的速度和靈活性令人瞠目結舌,」 這位高管說,「沒有一家美國工廠比得上他們。」一名前蘋果高管說,「整條供應鏈如今都在中國。需要1000個橡膠墊圈嗎?隔壁就有這樣的工廠。需要100萬個螺絲釘嗎?廠子就在一個街區之外。需要對螺絲釘做一點小小的改動嗎?三個小時就可以辦到。」

還記得2015年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曾問過喬布斯,要在美國生產iPhone的話,需要滿足什麽樣的條件呢?喬布斯的回答毫不含糊:「這些工作是不會回來的。」

這裡是觸及了蘋果公司的一個核心信念。蘋果的做法不光是因為外國工人比較便宜。更重要的是,蘋果公司管理層認為,外國工廠的巨大規模,以及外國工人的靈活性、勤勉精神和工業技能,全都遠遠地超過了美國。這樣一來,對於大多數的蘋果產品來說,「美國製造」已經不再是一個可行的選擇。

相關閱讀|十三問中國經濟之二:外資撤離中國了嗎?

至關重要的有利條件是中國可以提供大量技師,數目令美國望塵莫及。按照10年前蘋果管理層的估計,生產iPhone最終要用到20萬名裝配線工人,需要大約8700名工業技師來承擔監督和指導的職責。蘋果公司的分析師預計,要想在美國找到這麽多的合格技師,所需時間將會長達9個月。到了中國,這件事情只花了15天的時間。10年後的今日,蘋果產品更加琳瑯滿目,對於技師的要求更是幾何倍數的需求。

更好的一個例證或許是在特朗普執掌美國期間,即便在中美貿易風口浪尖,蘋果仍不顧政治壓力,也要將美國最後一條生產線搬到中國,主要原因在於,美國本土的製造業環境,實在無法滿足蘋果的生產要求。《紐約時報》當時就曾報道,蘋果2018年一再推遲發售Mac Pro,主要原因是找不到足夠的螺絲,導致產品遲遲不能順利完工。蘋果很難在美國找到足夠多的熟練工人,並且願意接受最低工資。更重要的是,蘋果無法在美國乃至周邊找到成熟的供應鏈。這就是現實。中國不僅可以供應大量的熟練工人,周邊配套的產業鏈也相當成熟,且不論一個小小的螺絲,蘋果生產線上需要的任何零部件,都可以得到無限量供應。即使搬到中國之後可能要面臨25%的額外關稅,在蘋果看來也比留在美國本土生產要好。

2013年,蘋果公司總裁庫克(左)曾造訪位於中國河南鄭州的富士康工廠。(Reuters)

從歷年的報告可以看出,在蘋果的全球供應體系中,來自中日韓的東亞供應商始終是蘋果供應鏈的重中之重,最新的佔比超過70%,在這樣的供應鏈布局之下,只有將組裝環節放在中國,才最符合蘋果公司的利益。蘋果的製造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鏈,是資本密集、技術密集、裝備密集復雜的勞動。中國的優勢並不體現為低工資。中國的實力在於其技術和管理能力較高,可確保生產環節的低成本、高速度和高度的靈活性。

蘋果與中國的故事是一個典型的「產地銷」的故事。因為中國製造成本特別低,所以跨國公司在中國把它生產出來,哪怕這個產品完全不銷在中國,但是因為這個地方的製造成本低,它有足夠的效益使得它在中國搞生產基地,比在美國、歐洲要好得多。

蘋果自2009年進入中國以來,可以說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根據蘋果最新2023年第四季財報:營收為1195.75億美元,同比增長2%,結束連續四季的下滑;淨利潤為339.16億美元,同比增長13%。在中國市場,由於2023年下半年華為的回歸,尤其是在產能逐漸恢復之後在第四季更是銷量節節高,蘋果大中華區收入則為208.19億美元,同比去年同期的239.05億美元下降13%,仍排在蘋果第三大市場位置。蘋果CFO指出,公司對大中華區的表現不滿意,但也知道中國是世界上競爭最激烈的智能手機市場,從長遠來看,仍然看到中國存在重大機遇。這是因為,蘋果在中國市場的利潤率實在是太高了。Counterpoin曾出報告稱:蘋果在中國手機市場以兩成左右份額,拿走八成銷售利潤。

蘋果公司的產品線高度依賴中國工廠。(VCG)

再看看特斯拉的故事。特斯拉這是「銷地產」的典型。因為中國有大市場,跨國公司到中國搞了產業鏈集群基地,生產出來的產品全部在中國銷售。中國大市場能吸引它,能容納它的市場,這就產生了「銷地產」。

2014年,馬斯克(Elon Musk)首次訪華。隨後幾年,因為特斯拉在中國慘淡的銷量,馬斯克先後多次來到中國。《埃隆.馬斯克傳》中文版中,馬斯克說:「當你習慣失敗,你就會帶著更少的負面情緒參與每一次遊戲。」正是在那個時候,正經歷著巨大虧損考驗的馬斯克悄悄去了浦東最東南端的臨港,彼時那還是一片荒地。

2016年,上海車管所發放的首張新能源車牌給了一輛進口特斯拉。三年後,浦東最東南端的臨港,特斯拉超級工廠在一片荒蕪中拔地而起。2018年7月簽約,當年10月拿地;2019年1月7日開工建設,12月底正式交付車輛。不到一年的時間,上海超級工廠便開創了「當年開工,當年竣工,當年生產,當年交付」的奇跡,這樣的速度讓世界都為之震驚。

上海超級工廠佔地約為86萬平方米(約為120個標準足球場大小),室外區域除了測試跑道、物流運輸路段,還有專門存放下線車輛的停車場。上海超級工廠面積並不算大,但特斯拉透過嚴謹科學的生產排布和動線設計,將傳統的沖壓、焊裝、塗裝、總裝工序完全融為一體,建造出一座高度集約的超級工廠。上海超級工廠按照沖壓、焊裝、塗裝、總裝等流程分設不同車間,但彼此同為三層立體空間和閉合流線規劃,不設倉儲,生產和組裝的自動化率達到了95%,幾乎所有操作都由工業機器人完成,工人只需負責裝件和檢驗。

2021年1月,中國製造的Model Y正式上市,僅用一年零11個月的時間,便搶佔全世界最受歡迎的車型前五,並成為國內中高端轎車和SUV市場的新寵兒。2022年8月,上海超級工廠花了33個月,便實現第100萬輛整車下線,成為世界汽車工業史「現象級」紀錄。2023年車輛交付已經達181萬輛。

從2006年到2019年,特斯拉持續虧損14年,累計虧損超過70億美元。但隨著中國工廠交付量的穩步提升,2020當年營收增長到315億美元,首次實現盈利,淨利潤8.6億美元。2021年營收增長到538億美元,淨利潤56億美元,2022年營收再次增長,達到815億美元,淨利潤也暴漲到126億美元。2023年的營收增長到968億美元,淨利潤150美元。實現盈利之後,規模效應開始顯現,盈利規模迅速增長,前面16年虧損超過70億美元,但是盈利之後的4年,已經累計實現盈利340億美元,遠超歷史上累計虧損規模。

建設一個特斯拉超級工廠,中國只用了10個月。速度之快讓全世界驚訝。2019年1月7日,上海特斯拉超級工廠在臨港產業區正式奠基開工建設。(VCG)

據統計,特斯拉2023全年交付180.9萬輛,其中Model 3/Y交付174萬輛,佔比96.2%;Model S/X交付6.9萬輛,佔比3.8%。特斯拉在中國市場2023全年零售完成60萬輛,佔特斯拉全球銷量的三分之一,Model Y零售銷量為45.6萬輛,近乎佔全球總銷量的四成,這款車也成為國內SUV市場上的最暢銷車型。特斯拉在中國的故事,則是典型的「銷地產」。

當然,特斯拉作為「銷地產」正在面對一個很大的挑戰。特斯拉從落地中國開始,一直到現在,以成本和技術優勢「碾壓」對手、擴大市場份額。然而,產品叠代不及時,創新能力下降。也恰是由於特斯拉進入中國,整體刺激了國產新能源車賽道的「撕殺」,前有比亞迪,後有「蔚小理」,同國產新能源車打價格戰,恐怕凶多吉少。

事實上,不光是蘋果和特斯拉的故事,過去10年當中,太陽能、風能、半導體製造以及顯示技術方面產業,發展日新月異,這類產業有許多都是發源於美國,但會發現紛紛在中國市場上壯大。

中長期來看,新能源產業鏈中不少中國上市公司受益於特斯拉的本土化帶來的利好。(新華社)

這是為什麼呢?無外乎類似特斯拉的「銷地產」,要不就死蘋果的「產地銷」,中國現在這兩個優勢打遍天下無敵手。這背後是什麼呢?是中國近10年以來的超大規模的市場發揮了作用。

「超大規模的市場」簡單來說是兩個層面。一個自然是具有14億多人口規模,人口多、區域差異大、消費群體非常多樣,不同地區、不同年齡、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費者有著不同的需求和偏好。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持續升級,對高端、高品質、高附加值的產品需求將不斷增加,發展潛力巨大。近十年來,中國GDP位居世界第二,進出口貿易世界第一,工業製造產值世界第一,人均GDP不斷接近甚至超過全球的人均值,當人均值超過全球的人均值,又有世界最多的人,是不是商家必爭之地?

另一個層面是「面面俱到」成為追趕型大國工業體系的必然要求。中國不但擁有了比較健全的基礎工業體系,也有了世界第一方陣的產業布局,已經形成了全球最為齊全的工業門類,成為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的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的製造業佔GDP比重接近30%,佔全球比重已經達到30%左右、接近美國的兩倍,製造業規模連續13年居世界首位。

中國近年已擺脫低端「世界工廠」的形象,向汽車、飛機等高科技製造業發展。(路透社)

過去中國製造是勞動密集型的低成本,而大市場會從包括固定資產投資成本、科技研發成本、採購成本、物流成本、市場開拓成本、人工成本這六個方面降低製造成本。最近十幾年,只要是中國發明創造的產品一旦推銷到世界,成本就會比世界同類產品低30%到50%。

中國的大市場以及大市場帶來的製造成本的下降,使得既可以滿足「銷地產」,也可以滿足「產地銷」,從而產生了招商引資的投資效應,使得過去十年中國引進外資步步高。如此,中國市場只能「卷」其他市場了。也要知道,「銷地產」和「產地銷」都不是說一兩年就能成形的。或許,在短期內受外圍因素影響,會出現一些波動,但就長遠來看,就看看蘋果和特斯拉的選擇就知道了。中國大市場以及以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戰略,這個趨勢相當長時間也不會變,因為它是個經濟規則,不受社會國際政治影響。這就是習近平說出「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