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天地|動感小息在提小 助學生重建運動習慣

撰文:校園投稿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疫情轉趨平穩,為鼓勵學生多做運動,聖公會聖提摩太小學本學年推行「活力校園計劃」,繼新興運動體驗日後,本月起安排不同年級學生,安排每周兩節小息時間,到操場做運動,項目以單人可完成、非接觸式為主,如呼拉圈和擲豆袋。田少斌校長期望,學生可善用時間做運動,繼而建立良好且恆常的運動習慣,讓運動「重回」校園。(內容由聖公會聖提摩太小學提供)

小息時,學生分批到操場玩呼拉圈,有學生更展示出連脖子和小腿都靈活轉動呼拉圈的才能。(聖公會聖提摩太小學提供)
+3

疫情下學生運動時間大減,或影響健康,有見及此,聖公會聖提摩太小學本學年推行「活力校園計劃」,冀透過連串活動重新建立學生的運動習慣,計劃以「新興運動體驗日」打響頭炮,透過從未接觸的運動,吸引學生嘗試不同運動。

而本月起推行的「動感小息」,則讓學生按年級順序,每周各有一天的小息,如小一可於星期一到操場做運動,小二星期二等,如此類推,藉此建立學生恆常運動習慣,惟有別疫情前小息可以進行較劇烈或團體運動,現在只可安排單人進行的簡單運動,如呼拉圈和擲豆袋。

每個小息均有教師及風紀在旁當值,教師除要求學生排隊等候、不要踫撞、不可把豆袋擲向他人外,並未對如何使用運動設施作出限制,交由學生及風紀自由發揮。在擲豆袋區,學生排成兩行,依次把豆袋擲到地面呼拉圈中,「場規」則由最初可以擲完桶內所有豆袋方換人,漸漸改為每人只可擲三個;唯有須自己撿回豆袋,及場中有人在收拾時,不可擲豆袋等安全規則不變。

在呼拉圈區,有風紀在取得低年級同學共識後,限定每人只可玩十秒,令每個等候的學生都能玩上;高年級學生則規定「呼拉圈掉下便離開」,有擅長呼拉圈的學生連脖子和小腿都靈活轉動呼拉圈,成功玩上一整個小息;有學生比拼誰轉得更久;更有學生發揮創意,玩「跳呼拉圈」。此外,有學生善用時間,觀賞及學習學校種植花朵的特性。

田少斌校長指,疫情下,學生多留家抗疫,較少到公園玩耍、走動,致運動量不足,亦難以分泌快樂激素「多巴胺」,或影響身心健康,故讓運動「重回」校園,希望學生可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中「動起來」,重新建立良好且恆常的運動習慣。

(內容由聖公會聖提摩太小學提供)

若學校有意於校園天地刊登文章,歡迎聯絡香港01代表黃先生:

電郵:education@hk01.com (標題註明 『校園天地投稿』)

WhatsApp或電話聯絡:35828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