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天地|土木工程拓展署塱原濕地冬日農耕遊 參加學生所見有感

撰文:校園投稿
出版:更新:

香港地少人多,為了滿足人口持續增長,政府多管齊下推出不同的土地供應策略。而在新界北區其中一個核心規劃就是著力發展、計劃和開拓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以應付香港長遠的房屋需求,並強調以人為本、創造可持續社區的特點,提升市民的生活素質。(內容由仁濟醫院第二中學提供)

在推展新發展區項目的同時,政府非常重視區內的環境保育。因此,整個發展區除了滿足市民的住屋所需外,保育塱原亦是整個發展規劃重要的一環。塱原鄰近上水雙魚河,是香港境內最大的連片淡水濕地,擁有極高的生態價值。土木工程拓展署於2019年展開興建塱原約37公頃的自然生態公園工程。

(仁濟醫院第二中學提供)

今次感謝土木工程拓展署的悉心安排,讓我們有難得的機會參觀塱原自然生態公園。步入公園,一眼看去就是連片濕地上有不少雀鳥駐足停留。在土力木工程拓展署工程師和香港觀鳥會導賞員的專業講解下,我們了解到整個塱原濕地正在進行優化和修復工程,讓公園改造成不同類型的濕地環境,為鳥類、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提供理想的棲息地。例如,昔日五塊水滋田成功被修復,令水滋和紅蟲在這些水滋田中繁殖,吸引水鳥覓食。而且,農地旁亦建設一些工整堅固的引水道,配合農地的灌溉需要。當天,我們有幸一睹「黑翅長腳鷸」、「黑水雞」等濕地雀鳥的美態,牠們飛過眼前濕地,發出獨特的聲音,猶如生動了教科書的描述。「良禽擇木而棲」,不少雀鳥在這生態公園棲息和繁殖,可見生機處處。

(仁濟醫院第二中學提供)

塱原自然生態公園亦體驗了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工程師指出整個公園劃成三個區域,包括「生態區」—種植指定濕地作物及嚴格管理生態、「農業區」—讓農民以生態友善方式種植作物及「訪客區」—供訪客參觀濕地生態,同時提升市民的保育意識。原來真正的保育是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平衡發展,除了是盡力減少環境破壞外,也需考慮濕地中各個持份者的角色和期望,包括農民、公眾、環保團體等。綜合各方的意見,作出慎重的規劃,才能建設今天的塱原自然生態公園。

(仁濟醫院第二中學提供)

最後,我們到訪「農業區」進行收割農作物的環節。以往只在市場看見的蔬菜,今天竟有機會在農友的指導下親手收割。我們每人提著豐盛的收獲,滿足地向農友衷心道謝。「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小時候琅琅上口的唐詩,今天讓我有深刻的體會。

(仁濟醫院第二中學提供)

再次感謝土木工程拓展署舉辦這次的實地考察,為我們創造專業、多元化,且生動有趣的體驗式學習。處處留心皆學問,透過專業講解,學習到城市規劃、工程發展和生態保育等知識。我們亦深切明白到香港政府在社會、經濟和環境保育之間力求平衡所付出的努力。

(內容由仁濟醫院第二中學提供)

若學校有意於校園天地刊登文章,歡迎聯絡香港01代表黃先生:

電郵:education@hk01.com(標題註明 『校園天地投稿』)

WhatsApp或電話聯絡:35828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