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淡】脾虛消化弱口苦肝膽差 自覺甜苦鹹淡酸反映5大健康問題

撰文:醫思集
出版:更新:

肺炎疫情嚴重,口罩成為必需品,不少人表示戴口罩後自覺出現口臭問題。其實除了口臭,平日生活即使沒有進食,有時亦會自覺口苦、口酸、口甜、口鹹和口淡「食龍肉都冇味」。倪詠梅中醫師撰文剖析自覺口有味道的成因,捱夜或食得重口味食物均是其中成因,當中反映了臟腑的健康問題。
撰文:註冊中醫師倪詠梅

都市人無論食得多清淡,有時也會覺得口裡有異味,即使沒有異味,有時又會覺得「口淡淡」。其實自覺口中有不同的異味,有可能是反映不同的臟腑出了問題。

口中味覺與我們的臟腑息息相關。(nathanhanna / unsplash)

口中不同異味反映什麼問題?(按圖)

+12

1. 口淡:脾虛 消化力不足

口淡即味覺變弱,中醫認為脾胃主消化及食欲。覺得食物味淡、甚至沒有味道、沒有食欲,是因為脾胃虛弱引起。

脾虛可理解為消化力弱、食欲不振,例如飲食不定時、有長期胃痛或胃潰瘍問題、身體虛弱如久病的人大多脾胃虛弱。

脾虛可引起「濕」,濕重的人舌苔會變厚,甚至像一條白棉胎。中醫認為脾是「喜燥惡濕」。當舌頭上有厚厚舌苔時,舌苔影響了舌頭的感覺,使味覺的敏感度降低,有「口淡淡」的感覺。人體太過濕重,脾胃亦會變差,形成惡性循環。

伴隨大便不調的問題

從中醫角度來說,這類病人除了口淡和舌苔厚外,還會有神疲氣短、易胃脹肚脹、大便不調等問題。

改善食療:

欲改善口淡,可以多食用健脾食物和吃帶香氣的食物如西芹、芫茜、九層塔、香茅等都有助提升食慾,提高脾胃消化能力。

同時減少生冷、戒食無定時、暴飲暴食的習慣。

健脾食物例子:(按圖)

+7

注意:

口淡病人必須注意飲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以及容易消化的食物,多做運動也可透過發汗來化濕。

2. 口苦:肝膽差

口苦多數在早上起床後出現,日間慢慢減淡。在中醫角度,口苦是由「膽汁上溢」引起,與緊張、壓力大、暴躁易怒、抑鬱等不良情緒有關。

不良情緒在中醫角度上屬「肝鬱」範疇,當鬱火嚴重時,就會刺激膽汁上溢於口,形成口苦。這種「膽汁上溢」和西醫的「膽囊炎」並不等同,因此不用太驚慌。

一旦口苦,首先要解決壓力及肝鬱問題,千萬不要吃甜食、飲汽水來「溝淡」。曾有病人因為想「溝淡」口苦,每天都飲大量可樂,數年之後出現糖尿病。

改善食療:

反之,夏枯草、雞骨草等涼茶可有助去口苦。

3. 口甜:未必舌滑 反而舌紅

口甜不太常見,大多是因脾胃功能失常所致,中醫認為是脾胃濕熱引起。中醫認為「甘味屬脾」,例如節日吃了太多辛辣、濃味的美食,令脾胃失調,以致滋生內熱,濕熱上蒸而口甘。

口甜使人胃口變佳

最明顯是會「口甜而渴」,胃口還會變得特別好,吃完還想再吃。

改善食療:

有口甜問題,就要清脾瀉火了,飲一杯五花茶是不錯的選擇。

4. 口鹹:可能為腎虛

中醫認為腎之味為鹹。口鹹代表腎不藏精,腎之氣上湧,是一個要小心的警號。

當一個人因為過勞、久病、年老(一般40歲以後)而出現腎陰虧損,令虛火向上燒,就會出現「腎虛口鹹」。

伴隨腰膝痠軟的問題

口鹹患者同時有腰膝痠軟、頭暈耳鳴、手心腳心熱、盜汗等症狀,這時千萬不要以為是熱氣而狂飲涼茶,而應補益腎陰,滋陰降火。

改善食療:

可多吃合桃、栗子、黑豆以補腎。

5. 口酸:小心胃病

口酸和胃病的關係較大,多數是由於「反酸」(即胃酸倒流)、胃消化不良有關

如因情緒壓力而生的胃痛胃病,亦會出現口酸的情況,甚至會出現噁心、嘔吐酸苦黃水等情況。

改善食療:

可用炒麥芽20克加500毫升熱水,焗半小時後飲用,以舒肝和胃。

註冊中醫師倪詠梅(撰稿人授權提供)

相關文章:【口臭】焦慮易怒5類人易口臭 反映身體失衡3種食療助紓緩

【口臭】焦慮易怒5類人易口臭 反映身體失衡3種食療助紓緩(01製圖)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