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足部健康|忽視行路異狀長大易腰痛 3歲後是發展關鍵!

撰文:醫師Easy
出版:更新: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隨著資訊普及,O形腳、扁平足、高弓足等兒童足部健康愈來愈受到關注。有專家表示,一些足部問題只要及早發現,或可隨孩子的成長而自我修正;而家長則可由小朋友學會走路至約至3歲觀察他們走路情況,若仍沒有足弓或出現重心會傾向內或外傾就建議作出一部檢查。下文將會介紹三種兒童常見的足部問題,並將講解它們的成因及對孩子的影響,以增加家長對這些足患的警覺,及早發現問題並治療。

O形腳或X形腳 於3歲後變得明顯

O形或X形腳並不是一個正式的病稱,它們只是一種外觀的描述。O形腳是指膝部不正常地向內翻,而X形腳則剛剛相反,是指膝部不正常地向外翻。如果兩腳合攏時,雙膝分開的距離闊得可容納一個拳頭,便有可能是患上O形腳;相反,X形腳則是站立時兩膝碰撞,而腳踝內側無法併攏。

O形腳是指膝部不正常地向內翻,而X形腳則剛剛相反,是指膝部不正常地向外翻 (圖片:醫院管理局)

不少家長見到初生嬰兒外觀上膝部好像是向內翻,便擔心兒童患上O形腳。但醫生指出,初生嬰兒有少許O形腳,其實是一種正常現象,隨著嬰兒成長, 2歲至6歲之間雙腳正常便會變直,雙腳內翻繼而變得相反的向外翻,最明顯的時間約發生於3歲後,所以3歲後是觀察小孩子足部發育是否正常的黃金時期。

由於O形腳會隨着年齡而改變,所以一般沒有治療的迫切性,醫生一般都會定期觀察骨骼的變化。一些強化膝關節的運動如踏單車和踏樓梯可增強膝關節的穩定性,從而提供更佳的保護。物理治療師會定期量度膝關節的角度,如發覺變形惡化,患者需要見醫生作進一步檢查。

扁平足可致足底筋膜炎及腰痛 遺傳令華人較易患上

扁平足又稱平足症,是指內側腳弓消失、腳底的拱橋呈現扁平的情況。扁平足對全身的壓力分佈影響很大,會使腳踝處於不平衡狀態,患者會經常扭腳,令小腿及大腿向內旋,膝關節排列失衡,或造成腰椎的壓力分佈不平衡,使腰椎彎度發生變化,容易出現足底筋膜炎、膝痛、腰背痛等問題。

嬰兒及小童的足弓由於未發展成熟,一般都比較扁平,足弓會經正常生長並約於6歲時成形,因此6歲後是觀察小孩有否患扁平足的重要時期。如兒童足內側經常疼痛、不能單腳跳、跑步或跳動困難及容易疲勞,便應該尋找專家作進一步來檢查。

而扁平足在華人兒童中較常見是因為這種病是有遺傳性,如家族中有人患韌帶過鬆或其他足科病變,足弓便不會形成,所以如家族中有相關病史,亦可及早找專家作進一步檢查。

三種腳形 (圖片:台灣營養)

高弓足需及早治療 避免關節變僵硬

患高弓足的兒童和扁平足相反,足弓比正常腳來得高,而且踏地後足弓依舊很高,不會塌陷。除了可見的高弓足外,高弓足的兒童還會有以下表現,包括:在腳板足底易生厚繭、腳趾彎曲、踝關節容易扭傷、足弓最高部位會僵硬疼痛、鞋子容易在足前區或足跟部位磨損等等。

一般發現高弓足的年齡是在8至12歲之間,高弓足多半是有症狀,而且變形會愈來愈嚴重。高弓足在早期常是屬於柔軟型的,但漸漸地會變得愈來愈僵硬。而且往往是軟組織先僵硬,如肌肉、筋膜、韌帶等;慢慢的關節與骨骼也跟著僵硬起來,所以高弓足愈早發現及醫治便愈好。

家長可觀察鞋墊察覺端倪 及早發現及早糾正

足部不正常的發育,會影響走路姿勢,從鞋墊磨損的程度和位置,可以推敲兒童是否有足部問題。正常人的鞋墊從後外側開始磨損,因為正常人走路,是腳跟先著地,然後身體的重心在腳掌上一路向前,逐漸由腳跟到腳掌再到腳尖。在這樣的行走過程中,腳跟後外側所受到的摩擦力比較多,所以一般人的鞋墊,應該是從後外側開始先出現磨損。但如果出現以下兩種特殊情況,便有可能是患上足部問題,家長可多加留意,及早找專業人士檢查。

足形對照表 (圖片:良醫健康)

高弓足、O型腳:後外側磨損特別嚴重

一般情況下,鞋墊的後外側磨損很正常,但如果磨損太嚴重,就可能是出現問題。高弓足和O型腳的患者,足跟外側承受較大應力,因此鞋的外側磨損會特別嚴重。

扁平足、X形腳:後內側磨損特別嚴重

如果內側的鞋墊出現明顯磨損,可能是X形腳或扁平足造成的。因為膝外翻及腳中心直接接觸地面較多,導致鞋的後內側磨損特別嚴重。

以上的足部問題,只要及早發現,基本上都可以透過適當的足部運動及物理治療得到醫治。健康院及物理治療中心,都有提供各種專業的檢查服務,家長應在兒童3-8歲定期檢查及早發現問題,並遵從專家的意見進行物理治療及足部小肌肉的訓練,這樣兒童便可以健康成長。

特別推薦:

Source:HK01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