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植物肉成食素新趨勢 比豆製品及素肉更健康、更具營養?

撰文:醫師Easy
出版:更新:

近年愈來愈多人為健康理由而實行素食,隨著各個素食品牌研發出以豆類蛋白製成的「未來肉」、「植物肉」,顛覆大眾對素肉有「草青味」的印象,令不少人亦開始留意這些幾可亂真的人造肉。傳統齋菜中的素肉主要以黃豆製成,而新式植物肉的成份更講究,連營養價值都考慮在內。這些素肉的出現是否意味人們日後可以無顧忌地吃「肉」?本文將探討植物肉、豆製品及傳統素肉的健康陷阱以及健康食用之道。

隨著植物肉沒有傳統素肉的「草青味」,令不少人開始留意這些幾可亂真的人造肉。(圖片:heraldsun)

新式植物肉成份講究 烹調調味料或成健康漏洞

新式植物肉以全植物性材料製成,模仿真正的牛、豬及雞肉的賣相、味道、口感及營養價值。既然植物肉添加了鐵質和蛋白質等肉類營養成份,又沒有激素、膽固醇甚至是肉類時有的病菌等缺點,那是否代表「食肉獸」以後可以放肆地吃「肉」?

事實上,植物肉畢竟還是加工食品,當中難免有防腐劑等食物添加劑,而且為了令味道討好,已事先添加含鈉調味劑,如果消費者在烹調時再額外調味,有機會吸收過量鈉質。此外,商家為追求口感逼真,更會加入油分,結果令植物肉的脂肪量與真實肉類不相伯仲。雖然商家已選用健康的油類,例如屬飽和脂肪的椰子油、芥花籽油、葵花籽油等,但如果過量攝取,飽和脂肪同樣會變成壞膽固醇,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消費者不應有「可以放肆食用」的觀念。

新式植物肉以全植物性材料製成,模仿真正的牛、豬及雞肉的賣相、味道、口感及營養價值。(圖片:hk01)
植物肉的油通常都是較健康的椰子油、棕櫚油等,但如果過量攝取,同樣會變成壞膽固醇,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圖片:health.gvm)

傳統素肉及豆製品 多油多添加劑高熱量

那麼傳統豆製品又如何?黃豆營養價值十分高,含豐富植物性蛋白質、纖維以及鉀、鈣、鐵、鋅等礦物質,但黃豆的製品卻未必多吃有益,例如枝竹和豆卜,通常會經油炸,脂肪(尤其反式脂肪)和卡路里含量相當高,一粒豆卜便有約30卡路里,而且油炸過程會產生有害物質,多吃無益;鮮腐竹雖然不一定經油炸,但由於它是由豆漿表面凝固的薄膜製成,這層薄膜的脂肪含量較高,50克腐竹的脂肪含量便等於一隻雞翼。

豆卜通常會經油炸,脂肪和卡路里含量相當高,一粒便有約30卡路里。(圖片:wikipedia)

傳統素肉主要以腐皮製成,例如素雞、素鵝、素叉燒等亦屬豆製品的一種,製作時會加入大量調味料,例如油、糖、鹽甚至味精,令脂肪和鈉含量升級。例如齋雞的脂肪和熱量比同等份量的去皮真雞胸肉高出一半;100克的素雞有12.5克脂肪,相比100克的豬里脊肉所含的3.4克脂肪,素雞高近4倍。而且傳統素肉通常須大量預製,意味當中會含防腐劑。

此外,整體而言,豆製品本身味道偏淡,烹調時難免會落較多油、糖、鹽及各種調味料來增添味道。中式素肉更必然配搭濃味醬汁或茨汁來提升鮮味,並以煎炸為主要的烹調方式。腐皮本身已含高脂肪,煎炸過程中再吸收大量油分,令健康指數再打折扣。

素雞、素鵝、素叉燒等傳統素肉,製作時會加入大量調味料,例如油、糖、鹽甚至味精,令脂肪和鈉含量升級。(圖片:icook)

健康食用之道 烹調方式為重點

不少研究指出,植物肉所含的蛋白質和膳食纖維足夠人體所需,而且部分品牌添加營養後,當中的鐵、鋅、鈣含量更勝真實肉類。只要在烹調時注意油、糖、鹽等調味料的用量,植物肉不失為另一健康之選。

至於豆製品,除了注意烹調時調味料的用量,亦最好選擇加工較少、熱量較低的豆漿、豆腐和豆腐花,便可以吃得健康。

不論是新式植物肉還是豆製品,烹調時都應注意油、糖、鹽等調味料的用量。(圖片:aboluowang)

食物敏感人士要注意成份 另外營養成份或涉及基因改造

食物敏感及基因改造是近十年重要的食物議題。食物敏感方面,新式植物肉跟大部分食品一樣,都有機會存有致敏原。例如其中一個植物肉品牌Impossible Foods的官網清楚指明其產品含有大豆成分、馬鈴薯蛋白及蔥蒜類,並建議對薯仔或蔥蒜類過敏人士不應進食。

至於基因改造,即使是傳統豆製品,當中的黃豆或其他食材來源都有機會牽涉基因改造。事實上,除非食品表明不含基因改造成份,否則在超級市場或餐廳隨時都會遇到各種基因改造食品,消費者只能早行判斷。

有些植物肉品牌不含基因改造成份,有些則包含,消費者可查看官網,並自行判斷。(圖片:thespoon)

Source: HK01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