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和話你知|勞工處首推暑熱警告三級制 醫生解構中暑對策

撰文:健康Easy
出版:更新:

全球氣溫不斷攀升,本月初更出現全球有紀錄以來最熱一天,酷熱天氣警告頻頻出現。早前勞工處推出暑熱警告三級制,提醒市民在炎熱天氣下工作時應採取適當措施。炎炎夏日,若真的不幸中暑,應如何應對?本文請來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陳素懷醫生,為大家解構中暑對策。

酷熱天氣之下不適,亦不一定是中暑?

在酷熱天氣下感到不適,大部分人第一時間就會認為自己是中暑,但陳醫生表示,因高溫而導致身體不適其實不一定是中暑,在大多數情況下,都只是「熱痙攣」或「熱衰竭」,中暑是大眾較常聽到、而徵狀較嚴重的「熱傷害」之一。

陳醫生解釋,一般來說,人體在酷熱環境下,體溫會上升,身體機能會自動調節來降溫。身體在高溫下會出現熱衰竭的徵狀,包括:大量出汗、口渴、疲倦、全身無力、頭暈、頭痛、噁心、嘔吐等。若身體無法有效控制體溫,體溫急升,排汗機能失調,令體溫不能向下調節,此時便會演變為中暑,引發昏迷、抽搐等神經功能異常,構成生命危險。

在「熱傷害」中,較常見的是熱痙攣、熱衰竭及中暑,這三種病症雖然徵狀相似,但其實屬不同病症。以下是三種「熱傷害」的分別:

熱痙攣 (heat cramps):

這是形容身體在高溫環境下大量流汗時,因為鹽分流失造成肌肉抽搐和疼痛的現象,容易發生於大腿、小腿與手臂等部位,嚴重熱痙攣甚至會影響腹壁肌肉,而熱痙攣也可以是熱衰竭的病徵之一。

熱衰竭 (heat exhaustion):

身體因高溫環境造成排汗過多,同時流失大量水分和鹽分,徵狀包括大量出汗、疲倦、全身無力、頭暈、頭痛、噁心、嘔吐、臉色蒼白等,患者的核心體溫會上升,但很少會達到40°C。患者意識仍處於清醒狀態,只要盡快補充水分和電解質,死亡風險低;但若未能及時治療,會繼而惡化變為中暑。

中暑 (heatstroke):

在高溫環境曝露造成體溫超過40°C,體溫調節能力失常,而且排汗功能異常、不能散熱,引發神經功能異常(如昏迷、抽搐),併發症包括心臟衰竭、心跳停止、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瀰散性血管內凝血,死亡率高達八成。

小朋友中暑的徵狀與大人有分別嗎?

陳醫生指,小朋友較成年人容易中暑,因為小朋友的體積較小,與環境接觸的皮膚面積佔體積比例較成年人為高,更容易受環境溫度所影響,消耗水分的速度較快,令他們的體溫調節能力較弱。加上小朋友不懂照顧自己,例如感到熱時未必懂得自己脫去外套、口渴時也不懂得自行喝水補充水分,增加中暑的風險。因此在酷熱天氣下,家長應小心留意小朋友的身體狀況。

徵狀方面,小朋友中暑的徵狀與大人類似,包括皮膚會發紅、發熱、觸感乾燥,小孩中暑時會表現煩躁不安及哭鬧、呼吸及脈搏加速,嚴重時可能會四肢無力、暈眩、抽搐,甚至昏迷。

退熱貼降溫效用不佳 冰粒要放對位置!

坊間有傳「中暑時可使用退熱貼降溫」,對此陳醫生指出,如已出現中暑徵狀,不建議用退熱貼降溫,因為退熱貼只能達至皮膚表面降溫,未能降低身體核心溫度。若想替患者降溫,可以用濕毛巾或以毛巾包裹冰袋置於患者頸側、腋下、腹股溝等。如無冰袋,則可以用毛巾包裹的冰凍飲料取代。陳醫生強調,絕不建議用酒精塗抹在患者身上,因為酒精只能製造皮膚表面降溫的假象,更可能造成毛孔收縮,反而阻礙中暑患者身體的散熱功能。

中暑耽誤就醫恐致命 出現徵狀如何應對

陳醫生又提醒,中暑屬危重疾病,須盡快送往醫院治理,否則可以致命。因為中暑會引起中樞神經異常,若延誤就醫可能會引發休克、抽筋、心臟衰竭等致命的併發症,死亡率高達八成。

若發現自己出現熱衰竭徵狀,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1.立即停下正在進行的活動到陰涼地方休息

2. 脫去外套散熱,或用凍水、凍毛巾敷身,助身體降溫

3. 即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

4. 若熱衰竭徵狀在採取以上降溫方法後持續三十分鐘仍未改善,應盡快求醫;如已出現中暑徵狀則不應再等待,須盡快送醫院處理

如見到身邊有人疑似中暑,應如何提供協助?

1. 如見到身邊人出現中暑徵狀 (精神錯亂、昏迷等),應撥電「999」召喚救護車,將患者送到醫院搶救

2. 在救護車抵達前,把患者移到陰涼地方

3. 協助患者降溫,包括鬆開患者衣物、用扇撥涼或吹風扇、向患者灑水、用濕毛巾或以毛巾包裹的冰袋置於患者頸側、腋下、腹股溝等處。如無冰袋,可以用毛巾包裹的冰凍飲料取代

4. 如患者意識清醒,可讓其飲水或飲含電解質的飲品,補充水分;若已出現神志不清或失去知覺,或噁心、嘔吐徵狀,則不可以再口服補充水分,避免因噎塞而窒息

慎防中暑七個對策

要在炎炎夏日預防熱衰竭甚至中暑出現,陳醫生提出以下七個對策:

一) 外出時留意天文台發出的天氣警告,盡可能避免在酷熱及潮濕的天氣下長時間進行劇烈運動

如有必要在酷熱環境下進行體力勞動,應該︰

二) 穿着淺色和通爽的衣物,減少吸熱,方便身體排汗及散熱

三) 間中到陰涼的地方歇息

四)  帶備和補充足夠的水分及含電解質的飲品,以防脫水。

五)  避免喝含咖啡因(例如茶或咖啡)或酒精的飲品

六)  在室內活動時,應盡量打開窗戶、風扇或空氣調節系統,保持室內通爽涼快

七) 進行活動時若感到不適,應立刻停止,並盡快求診

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陳素懷醫生

以上資料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