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啤酒散熱?室內防中暑? 拆解中暑熱衰竭三大謬誤

撰文:健康Easy
出版:更新:

在盛夏親近陽光與戶外,想行山跑步又怕中暑,不如邊喝啤酒消暑邊做運動?其實這是大忌,分分鐘預防熱傷害不成,反而加速出現熱衰竭。避免熱到病,有不少方法,例如在運動途中想協助身體降溫,在補充水份外,穿上冰涼的背心或喝沙冰也可降溫。此外,了解熱衰竭和中暑的急救方式,也有助安然渡過炎夏熱浪。

想避免酷暑影響健康,不妨先認識熱衰竭與中暑的原理,以及拆解熱傷害的種種謬誤。

謬誤一:運動期間喝啤酒 降溫防中暑?

要預防熱衰竭和中暑,在戶外運動前喝下足夠水份,確可防止汗水過度流失。然而做運動喝啤酒,不等於在運動期間補充水份,因為酒精類飲品令血管擴張,引致身體中央血液流失更多,有機會加速出現熱衰竭。

那麼在炎熱的戶外活動時,遇上熱衰竭應如何處理?如果活動時感到頭暈、肌肉抽筋十分口渴以及容易跌倒等,已是熱衰竭的病徵,需要於陰涼地方坐下休息,盡快補充足夠水份和電解質,避免情況惡化。

謬誤二:熱衰竭等於中暑?

熱衰竭不等於中暑,兩者成因不同,體溫指標、神智和致命程度亦有異。

熱衰竭病人體溫一般不超過攝氏40度,神智大致清醒。熱衰竭出現時,多數於酷熱環境下,人體流失大量汗水,導致血壓低或心跳快,引致頭暈、昏厥,肌肉抽筋等。病人通常出現脫水狀態,皮膚又濕又冷。

然而中暑病人體溫往往超過攝氏40度,神智不清,中暑更有致命風險。中暑出現時,多屬高溫且濕度高企的環境,人體流失熱量的效率大減,體內汗水無法蒸發,於是熱力在體內積聚,導致體溫過高,整個人像發高燒般,皮膚又紅又熱。

如果在戶外活動期間,感到頭暈,抽筋外,出現語無倫次及行為異常,那就有機會中暑。同行人士需立即把中暑患者移往陰涼處,避免繼續曝曬。同時使用已濕水的毛巾,替患者抹身降溫,並替其脫下衣服,助其散熱。

戶外運動期間補充水份,有助降溫,減低熱衰竭和中暑的機會(圖:Getty Images, 相中人並非熱衰竭或中暑病人)

謬誤三:氣溫是引致中暑或熱衰竭的唯一因素?

溫度並非唯一致病原因,環境濕度亦有重要影響。如果氣溫高而濕度低,汗水有機會蒸發,那麼即使是熱傷害,引發的是熱衰竭,未到中暑程度。

然而炎熱之餘,環境濕度高,令到汗水較難蒸發,熱力困在體內,萬一中招,有機會直接進入中暑狀態。像桑拿浴室,因為溫度和濕度也高,減低人體排汗效率,所以即使是室內,也有機會令人出現中暑狀況。

急救方法 各有目標

釐清謬誤後,當熱衰竭和中暑病人被送往醫院急救,又會怎樣處理?醫護一般會量度其體溫和評估神志。若體溫低於攝氏40度,屬於熱衰竭,會讓病人吊生理鹽水,讓其休息和補充水份。恢復體力後,可以離開醫院。

然而中暑則較嚴重,因為中暑往往出現很多器官衰竭。當體溫升至攝氏41至42度,有可能損害器官功能,例如腦部受損致神智不清,亦有機會心臟病發,肝臟,腎臟與凝血功能受損。萬一出現橫紋肌溶解症,所分泌的毒素會影響腎功能,甚至有機會需要臨時洗腎。至於腎臟能否復原,則視乎受損程度及病人的復原進度。

因此急救中暑病人目標,首要盡快把體溫降至攝氏38度,一般會送往深切治療部治理。在醫院替中暑病人體外降溫的方法,包括把冰塊放在額頭、腋下或腹股溝位置等,利用風扇和濕毛巾抺身散熱,以及使用冷凍的生理鹽水,將血液降溫等。期間把探熱器放進肛門,持續監察病人體溫,避免體溫突變過急。

熱衰竭和中暑治療有多種不同方案,成效及副作用各異,患者如有疑問,應向其主診醫生查詢。

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駐院急症科及危重病學顧問醫生高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