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健康|包莖70年沒處理 老翁罹「陰莖癌」手術後長度減半!

撰文:浩賢
出版:更新:

包莖可能會導致污垢、細菌和皮脂積累,若長期欠缺清潔,或會衍生細菌感染、發炎或異味等問題,也會增加患上泌尿科疾病的風險。台灣就有一名7旬老人包莖70年從沒想過處理,某日突然發現龜頭異常硬化,求醫才發現原來罹患了陰莖癌。

近日,台灣泌尿科醫生邱鴻傑在當地節目《醫師好辣》中分享案例指,曾有一名70歲的男患者來向他求診,該名患者發現自己的龜頭前端變硬,「但不是勃起那種硬」,且不會疼痛。邱醫生指,當時就懷疑他會否是患上了陰莖癌,建議進行切片檢查。邱醫生亦表示,這名患者雖然已生兒育女,但在七十年的人生中,卻從未見過自己的的龜頭,檢查結果果不期然確診了「鱗狀上皮細胞癌」,亦即是俗稱的「陰莖癌」,醫生亦只好為他進行龜頭切除手術,從此陰莖長度減半,造成患者心理極大創傷。

小朋友亦要清潔陰莖嗎?

邱醫生提醒,即使是小童亦不可疏忽陰莖的清潔。他解釋,近九成未滿一歲的嬰兒都是包莖狀態,由於發育未完全,包皮和龜頭仍是黏在一起,若家長過於用力推動包皮可能會造成撕裂傷,正確的做法是在洗澡時使用棉花棒,只在洞口附近進行清潔即可。

至於小朋友是否需要割包皮,邱醫生就解釋通常只有兩類小朋友才有割包皮的必要,第一:是泌尿道反覆感染;第二:就是基於宗教原因,否則都會建議青春期發育完成才會考慮。

泌尿道癌症5前兆(按圖看清👇👇👇)

+3

什麼是「陰莖癌」?

正如身體的其他部位,陰莖亦存在患癌的風險。陰莖癌是一種罕見的男性生殖器官癌症,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由2011至2020年,香港每年約有40至60個陰莖癌新症個案。而在其中,約90%的個案都屬於鱗狀細胞癌,通常發生於中年以後男性被包皮蓋著的龜頭或包皮內面。

由於腫瘤隱藏在包皮之下,除非有意翻開包皮檢查,否則難以發覺。另外,除非受到嚴重的細菌感染,否則患者很少會感到痛楚,因此病情往往發展到中後期才被人發現。

陰莖癌通常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以下可能的危險因子:

1. 重複發生的陰莖發炎:包括包皮炎(包皮的發炎)和龜頭炎(龜頭的發炎)。 這些發炎可能與不良的衛生習慣、性傳染感染和菸草使用等因素有關。

2. 未有割包皮:未行包皮環切手術的男性,特別是長期存在包皮過長或包皮嵌頓的情況下,患陰莖癌的風險較高。

3. 病毒感染: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與陰莖癌之間有一定關聯。 特定類型的HPV感染可能增加陰莖癌的風險。

相關文章:血尿|尿道感染結石3症狀致血尿 嚴重可致泌尿道癌幾耐驗尿1次?👇👇👇

+5

陰莖癌常見症狀

陰莖癌的症狀可能因個別情況而異,但常見的症狀包括:

- 陰莖上的瘡口、斑塊或潰瘍

- 陰莖皮膚的異常增厚或變硬

- 陰莖頭部或冠狀溝的異常腫塊

- 陰莖頭部的紅斑、潰瘍或疼痛

- 陰莖敏感度的改變

- 陰莖下的腫塊或腫脹淋巴結

預防陰莖癌的關鍵是保持良好的生殖器衛生、定期檢查、避免性傳染感染以及根據醫生建議進行適當的預防性疫苗接種(如HPV疫苗)。

6大方式預防泌尿道感染、降低復發率(按圖👇👇👇)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