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特朗普農業補貼救亡? 七十年「芝士災難」的教訓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在中美互加關稅、貿易戰再度升溫之際,特朗普並沒有忘記他的農民支持者。他周日(12日)就在Twitter上宣布,會用對華關稅徵得的資金去補貼「我們偉大的愛國農民」。特朗普指出有關補貼高達150億美元,將是繼去年120億美元農業援助以來的另一次大額派錢計劃。農業部長珀杜(Sonny Perdue)亦確認總統已責成他研究有關補貼的執行細節。如果計劃真的如特朗普所言,以政府採購的方式向農民購買農產品,美國似乎會再度落入「政府芝士」難題七十年未解的困局。

美國農民:特朗普置我們於不顧

面對中美貿易關係上周形勢突變,不少一直心懷「愛國」情操的美國農民被殺得一個措手不及。

中美貿易戰:中國對美國大豆徵收25%關稅,美國農民在貿易戰中首當其衝。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其大豆庫存在一年內提高了接近三成。(Reuters)

愛荷華州(Iowa)農夫、美國大豆協會(American Soybean Association)主席海斯多費爾(John Heisdorffer),就向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表示,由於過去幾個月的中美談判進展良好,他自己就早已決定種下與去年一樣比例的粟米與大豆,以為貿易協議很快就會達成,豈料貿易談判突然轉向,如今美國農民更是「充滿了不確定性與情緒反彈」。

另一位維珍尼亞州(Virginia)農民就直指:「特朗普欠我們一個行動計劃。農民是他的支持基本盤,是他們選了這個總統出來,如今當美國農民最需要他的時候,他卻置我們於不顧。」

貿易戰重擊農業 不得不出手接濟

其實特朗普自去年7月開打中美貿易戰以來,已花費第一筆總共120億美元的「緊急援助」,以幫助開拓市場、政府採購、直接付款等方法,補償受中國報復性關稅影響的農民。

農業部長珀杜本年初在東京宣傳美國食品。不過由於日歐自貿協議等貿易安排的落實,美國農產品在日本已愈來愈失去競爭力。(路透社)

在貿易戰未開打前的2017年,中國僅次於加拿大,是美國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市場,總額達194億美元,佔全美農產品出口14%,相當於同年美國對華出口總值的15%。其中,總值124億美元的對華大豆出口佔全美總出口額57%,相當於全美大豆產量的三分之一。

比較後半年陷進貿易戰的2018年數據,就可見特朗普強硬貿易政策對美國農業出口的打擊:美國對華農產品出口總額下挫一半以上,跌至93億美元;當中的大豆出口更跌近75%,只餘31億美元總值。

雖然歐盟等其他主要出口市場增加了美國農產品的進口——歐盟去年的進口量就增加了接近10%——但似乎未能填補中國市場的空缺。除了農業部預計出口額會在本年繼續下跌之外,美國的大豆庫存也較去年同期上升了29%。

在貿易戰於去年12月緩和之後,中國開始重新加購2,000萬噸美國大豆,如今已有1,300萬噸售出;不過在中美互加關稅的新形勢下,有美國農民就擔心情況只會愈來愈壞。

特朗普「關稅助農民」的倡議。(Twitter截圖)

此等形勢之下,難怪特朗普要出重招,用高達150億美元的資金,直接購買農產去幫補美國農民。

補貼惡果:70年堆積如山的芝士

不過,在特朗普以採購形式資助農民之前,他也許要回顧一下美國大半個世紀以來乳製品農業補貼的「惡性循環」,以及至今70年未解的「芝士難題」。

為保障農業利益,美國在大蕭條後的1933年成立「商品信用機構」(Commodity Credit Corporation),專責「保障農產收入與價格」。在1949年,國會通過《農業法案》,將乳製品正式納入保障範圍,成為「芝士難題」的開始。

有關保障的一大手段就是向乳製品業者直接購入芝士,由政府存放。根據2019年初數據,在政府手中的芝士存量達14億磅,創歷史新高;然而,自2016年以來,美國政府已花費近5千萬美元,約購入2,200萬鎊芝士。

在荷蘭高達市(Gouda)的高達芝士。美國芝士除了國內消耗,似乎難以打入芝士傳統深厚的歐洲市場。(路透社)

這類補助人為地抬高乳製品的產量,也增加了農民對政府補貼的依賴性,造成「供應增加——價格下跌——政府再補助——供應再增加」的惡性循環。根據《華爾街日報》2016年的一則報導,該年的首8個月,美國農民因供應過剩而直接倒掉的牛奶總量就高達1.58億公升。

雖然芝士比牛奶可以存放得更久,然而政府除了要在各州搜尋或建造巨大的地下洞穴去儲藏芝士之外,還要想辦法將芝士消耗出去。

派芝士當作派福利

這個「芝士難題」早在近40年前的列根(Ronald Reagan)時代爆發,當時聯邦政府「芝多為患」,終於想到根「派芝士」當作派福利的做法,啟動「臨時緊急食物援助計劃」(TEFAP),以統一的工序加工芝士,製作成5磅重的芝士磚,向長者及低收入人士派發。計劃原訂派發3千萬磅芝士,最會卻派出3億磅。

當時的農業部長布洛克(John Block)在向國民宣傳「政府芝士」時,手中捧着已經發綠的一大塊黃色芝士磚向傳媒直言:「我們有6千萬塊這種芝士。它們在發霉、在變壞,市場上賣不出去,所以我們要找方法把它們送走。」及後,當時的《華盛頓郵報》引述一位農業部官員表示:「其實最便宜、最實際的做法,是將這些芝士直接倒進海裏。」

單手舉起芝士磚的列根總統。(Youtube截圖)

有關計劃在90年代初結束。及後,美國政府對於其「芝士災難」就採取了多管齊下的應對策略,不論在聯邦政府的飲食營養指引中,還是學校膳食、補助營養資助計劃等,都少不了芝士及其他乳製品的蹤跡。

從「政府芝士」變成「七重芝士薄餅」?

在資金主義美國,要解決「芝士災難」,當然少不了資本家的參與。國家乳製品宣傳小組(National Dairy Promotion Board)在90年代就成立隸屬農業部之下的半官方市場營銷機構「乳製品管理機構」(Dairy Management Incorporated),與私人企業合作推動各種芝士食品,當中包括美國薄餅連鎖店Domino’s的各類「七重芝士薄餅」——此等政策雖然能緩解「芝士災難」,卻似乎造就了美國民眾的健康問題。

根據彭博(Bloomberg)在2017年的一項調查報道,乳製品管理機構有一組專研產品開發的化學家及營養學家,與美國各大快餐連鎖店合作,希望能推出包含最多芝士的食品。報道就稱這一組專家為「芝士界的光明會」(Illuminati of cheese)。

美國超市有售的七重芝士薄餅。(Walmart.com)
Domino's在其Twitter頁面上「抱怨」其薄餅芝士太多。(Twitter截圖)

不過,美國應付「芝災」的多管齊下,似乎難以收效,否則其芝士庫存就不會再創歷史新高。「芝災」難解,難怪特朗普去年與加拿大商談《美墨加協議》(USMCA)之時,其中最大爭議之一就是加拿大乳製品的市場准入。

採購大豆 成「芝災」翻版?

回看今天,如果美國政府大舉買入諸如大豆之類的農產品,可以用來做甚麼?特朗普在其Twitter上就提出建議:「派給世界各國在捱餓的人」。

不過,前農業部長維爾薩克(Tom Vilsack)就表示很多國家都不願意接受農業援助,因為此舉只會打擊當地的本土農業。同時,美國聯邦法律也要求政府在向外國「派糧」之前,要先行研究受助國有沒有能力儲藏相關糧食援助,執行起來甚為困難。

據2017年數據,美國全年對外糧食援助達180萬噸,不過當中一半是小麥,而非主要用作餵養牲畜的大豆;而且相較於美國近1.2億噸的大豆年產量,此一百幾十萬之數也是九牛一毛。

在特朗普去年就乳製品市場准入問題向加拿大施壓的往跡看來,他不會對「芝士災難」毫無概念。(路透社)

如果特朗普果真落實其政府採購大豆的計劃,難保他朝不會搞出一個類似「芝災」的「大豆災」,扭曲了市場調節的供求關係之外,更造成援助尾大不掉、延禍數十年的難題。

不過,如果這一招真的能夠助他挽回農民支持,特朗普恐怕還是會無懼「芝災」,迎難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