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展|中國造奢侈品歐洲之旅:見證東方審美如何重塑西方消費
位於深圳福田區的天空美術館今日(3月18日)起推出「風從東方來——海上絲綢之路近代中國外銷藝術品特展」,通過160餘件海上絲綢之路外銷精品,展示明清時代「中國製造」手工藝奢侈品的歐洲之旅,揭示來自東方的審美密碼如何重塑西方社會的物質文化與消費基因。
天空美術館負責人孟慶宇接受《香港01》記者採訪時介紹,此次展覽主要展示的是明清時期的手工藝人製作的手工藝品,這些手工藝品銷往歐洲,深刻改變了當時歐洲人的生活方式。以下午茶為例,扇子是中國製造,茶葉是中國產出,瓷器也是中國製造。孟慶宇特意提到,清朝時期,僅一年的外銷扇數量就能達到約620萬把。
此次特展共有三大沉浸式單元,以「易位」的視角回望清代中西海上貿易。觀眾可以看到中國風影響西方設計建築風格,中西審美結合的外銷品裝飾藝術,還有被當時歐洲認為是「不可複製」的技法——象牙劈絲雕、銀鎏金、金銀累絲等中國傳統工藝。
17世紀以來,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瓷器、金銀漆器、牙雕等眾多工藝品跨越重洋行銷海外。廣州匠人在外銷扇面上描繪西洋仕女,在玳瑁面上雕琢西洋紋章,將洛可可曲線融入牙雕漆器——這些主動的「為他者創作」,折射出早期全球貿易特有的文化自覺。
外銷扇,是在清代中西海上貿易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外銷工藝品。與傳統中國扇不同,這些專供外銷的扇子色彩艷麗、紋飾華美,材質包括金銀、玉石、象牙、玳瑁、檀香木、貝母等珍稀名貴材料,集合了多種精細工藝,融合中西藝術元素,成為當時西方貴族與中產階級女性追捧的時尚單品。
乾隆年間,清政府施行「一口通商」政策,廣州成為全國唯一通商口岸,從這裏出口的牙雕、扇子、繪畫、金銀器等工藝商品,其裝飾主題涵蓋了中國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通草水彩畫,是18、19世紀,在廣州盛行的一種融合中西繪畫技法、承載於通草紙片上的特殊畫作。這些畫作以西方的繪畫技法描繪中國的市井生活、風景人物,被譽為「東方明信片」。
隨着中西經貿互動和文化與交流愈加密切,歐洲上層社會掀起了一股崇尚中國藝術的風潮。中國外銷藝術品上的裝飾圖案、紋樣和色彩被廣泛應用於歐洲的家居陳設、時裝設計和園林建築當中,形成了被稱為「中國風/中式洛可可」的裝飾藝術風格。
據介紹,展覽持續時間為3月18日到6月22日,地點位於深圳廣電金融中心48-49F的天空美術館,是深圳市中心難得的高空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