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剋星】中科院稱研發「瘧原蟲療法」 鍾南山:下結論仍太早

撰文:葉琪
出版:更新: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的研究團隊,早前宣稱發現可借助導致寄生蟲傳染病瘧疾的「瘧原蟲」來抑制癌細胞,達致治療癌症的效果,如今更已在多間醫院進行臨床實驗,效果顯着。
消息引起各界熱議,有份合作的著名呼吸道疾病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在周四(7日)就重申,「瘧原蟲免疫療法」仍在實驗階段,亦尚未達到獲批准有條件用藥,「現在看起來有一些苗頭,但是下結論太早了。」

陳小平及其研究團隊研發可治療癌症的「瘧原蟲免疫療法」。(網上圖片)

鍾南山表示,實驗已持續差不多4年,對象全都用其他治療方法均無效果的末期癌症病人。近30宗臨床實驗中,有10宗觀察一年後,其中5宗有較明顯的效果,主要是肺癌、前列腺癌及腸癌。鍾南山強調目前的研究仍有很多未知數,尚沒有充分的證據和足夠數量的病例證實有效,個別情況不足以說明問題。

鍾南山又提到,感染瘧原蟲會使人體出現周期性發燒等各類症狀,故療法目前仍然存在很多問題,「發燒太高需要控制,另外,感染瘧原蟲之後,病人要被特別防護,防止蚊蟲叮了病人之後傳染瘧疾。」

感染瘧原蟲後會顯着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和轉移。(網上圖片)
瘧原蟲更會抑制腫瘤血管生成,切斷營養供應「餓死」癌細胞。(網上圖片)

據此前報道,瘧原蟲免疫療法由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陳小平及其團隊研發,最初是意外發現「好像哪裏多瘧疾,哪裏的癌症死亡率就低」。陳小平團隊自2004年開始至今分析全世界多個國家50多年來的瘧疾發病率與癌症死亡率,最終發現兩者確實存在明顯的「負相關」關係,更進一步發現瘧疾發病率與肺癌、乳腺癌、胃癌、結腸癌等單個器官腫瘤癌症的死亡率也呈現顯着的「負相關」關係。

在實驗中,研究團隊將白老鼠分為兩組,一組接種癌細胞,另一組接種癌細胞後再接種瘧原蟲,比較兩者的生長及生存率,並解剖觀察腦、肺、肝等重要器官是否有癌細胞轉移。實驗證明,感染瘧原蟲後會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和轉移,延長白老鼠的壽命。

瘧原蟲喚醒和激活免疫系統

簡單而言,癌細胞會釋放一系列訊號催眠免疫系統,瘧原蟲則會喚醒和激活免疫系統,使其能識別並殺死癌細胞;進一步的研究更發現瘧原蟲會抑制腫瘤的血管生成,切斷營養供應令癌細胞「餓死」。

陳小平團隊自2016年起與鍾南山團隊等合作,在多間醫院為末期癌症患者進行臨床實驗,有明顯效果的病人中,其中2人更可能已經被治愈。陳小平團體認為,初步看來瘧原蟲免疫療法效果明顯,價格低廉之餘副作用亦有限,有相當的前景,但目前仍然用幾年時間來進行驗證。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