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中共掃黑亂象頻生 除惡不可走向「擴大化」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內地「掃黑除惡」如火如荼,同時亦在基層出現諸多亂象。追本溯源,由上而下的運動式「掃黑除惡」不斷進展,出現「泛政治化」和「擴大化」兩大值得擔憂的傾向。「泛政治化」屬於運動性質方面,原本不屬於「掃黑除惡」的公共治安問題,都被一併被劃歸這個政治運動;「擴大化」則屬於運動手段方面,官僚或為任務達標,或為邀功充數,不時踏進灰色地帶,採取有爭議的行動方針。
如果放任這兩種傾向不管,必然會導致輿論質疑「掃黑除惡」的合理性和有效程度,也不難想像會削弱中共的管治威信。

宣傳冊列醫生「黑心職業」榜首,江蘇蘇州4官員免職。(資料圖片)

精神病患者被列為監管對象

在「泛政治化」影響下,最近內媒便頻頻報道,「掃黑除惡」走向偏鋒極端:湖南湘潭市雨湖區將「失獨家庭」和「重性精神病患者」列為監管對象;江蘇蘇州相城區渭塘鎮則將網傳文章充當「掃黑知識」,搬字過紙,將醫生排在「中國10大黑心企業」之首。在這兩個例子中,相關部門分別把醫療福利和監管問題,劃歸為「掃黑除惡」問題,同樣都是亂扣帽子以敷衍塞責。

尤有甚者,「泛政治化」傾向下,有地方政府以「掃黑除惡」為尚方寶劍,套落社會矛盾之中,作為動用強力手段的口實,例如江西上饒廣豐區為迫使民眾「遷墳」,居然以「掃黑」查辦相要脅,官民協商遂變質為官僚威迫,做法竟與「黑惡勢力」無異。另外亦有搞笑胡鬧者,如貴州貴陽市將寫著「堅持打早打小,將黑惡勢力消滅在萌芽狀態」的標語橫幅,懸掛在幼稚園門口,引來坊間嘲笑和批評。

當一切社會問題都被塞進「掃黑除惡」的袋子裡,「泛政治化」令運動性質荒腔走板,輕則淪為笑話和空洞標籤,重則被酷吏貪官操控為濫權工具,以至「掃黑除惡」反而滋生黑惡。

「動員群眾」舉報恐弄巧反拙

至於運動手段的「擴大化」,「動員群眾」可以說是最佳例子。據《北京青年報》旗下微信公眾號「政知見」報道,這做法最早源自去年河南欒川縣,陸續為其他地方政府採用,到了近月更有省級機關仿效,例如貴州省衛健委和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通告,呼籲群眾提供「涉黑涉惡違法線索」。江西九江市、雲南怒江州公安局和吉林監獄管理局更推出獎勵計劃,鼓勵群眾舉報黑惡勢力。

貴州貴陽市將寫著「堅持打早打小,將黑惡勢力消滅在萌芽狀態」的標語橫幅,懸掛在幼稚園門口。(資料圖片)

基層政法系統力量有限,無法全面追蹤黑惡勢力,因此期望通過鼓勵民眾舉報,以收事半功倍之效。迄今為止,內媒都以正面語調報道「動員群眾」,但這種手段又必然可取嗎?「掃黑除惡」的基層亂象已被廣泛報道,暴露不少地方機關有「泛政治化」跡象,自行擴大「黑惡勢力」的定義;在如此情況下,若果再容許其運動手段的「擴大化」,策劃「動員群眾」,恐怕會觸發另一波亂象。

對於「泛政治化」與「擴大化」兩大流弊,中央機關似尚在摸索適宜界線,如早前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和司法部聯合推出指導文件,詳細定義惡勢力、套路貸和軟暴力,便意在制約「泛政治化」傾向。至於「擴大化」問題,以反腐為參照對象,大概「掃黑除惡」也會由「運動式」演變為「制度化」,清除執行上的「灰色地帶」:哪個機關有權「掃黑除惡」?根據哪一份規章和法律?可以採取哪些行動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