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被禁】IEEE禁令解除 專家:中國可建設自己的國際組織

撰文:姜庚宇
出版:更新:

總部設於紐約的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上月30日承認,禁止華為員工作為旗下期刊雜誌的編輯和審稿人,引發內地學術界集體反彈。IEEE周一(3日)對事件發表聲明,解除對華為員工編輯審稿的禁令。
中國計算機學會青年計算機科技論壇周三(5日)在京召開,多位專家對反思IEEE審稿事件,憂心在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亦被扣上「威脅論」的帽子,甚至被「卡脖子」。有專家提出,中國可以主動建設更加開放的國際組織。

IEEE宣布解除對華為員工編輯和審稿的限制。(IEEE網站)

IEEE審稿事件經過5天發酵,禁令暫停。但是,來自生態供應鏈、市場、標準組織的禁令依然懸在華為頭上,與內地科研人員密切相關的各國際學術共同體與學術平台仍然受到美國法律的約束。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包雲崗在會上指出,「不管是IEEE事件還是之前的開源許可,看似管制不合理,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合乎美國法律。」但他指出,國際學術組織、世界開源項目應該遵循國際法,這種機制可以規避一個國際組織被某個國家管制。

包雲崗解釋道,IEEE事件之所以引發學術界強烈牴觸,是由於其「嚴重違背學術慣例」,IEEE的做法顯示其將論文審稿視為對會員的一項服務,「這在法理上講得通,但在學術界說不通。」

清律律師事務所首席合夥人熊定中則直言,「管制不合理,但在程序上符合美國法律」。他指出,管制決定作出的程序在美國法律框架內是自洽的。在決定被推翻之前,美國實體必須去遵守。

早前,因應IEEE清理華為審稿人,內地學術界紛紛表示強烈不滿。(視覺中國)

專家:按既定規則參與 或發展自己的學術組織

面對未來可能遭遇類似的困境,會上有人提議「我們不把脖子伸過去,就沒有被『卡』的風險了」。包雲崗指出,內地學術界需要參與國際學術交流。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韓銀和亦表示,「利用學術共同體的知識來補充自己,保持技術領先性,是必然的選擇。」

至於發展國內學術組織會提高話語權嗎?北京彩智科技有限公司CEO徐劍軍認為,儘可能發展好自己的學術共同體,會成為重要的基礎,甚至「籌碼」。

韓銀和則說,「可以,但不是最重要的。」他表示,IEEE審稿事件發生之後,如果中國還需要IEEE類似的組織,就應清醒認識到IEEE的規則,按照既定規則深度參與;否則,中國可以發展自己的學術組織。

包雲崗強調,面對IEEE審稿事件,中國科技界要更加開放、自信、自強。只有開放才能得到全世界的尊重,中國可以主動建設更加開放的國際組織;要相信自我判斷、獎勵踏實做事的人,攻堅克難、補短板、破「卡脖子」。

(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