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灣大選】多維社論:給蔡英文的八個建議(上)

撰文:多維新聞
出版:更新:

2020年台灣大選結束,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以817萬票,戰勝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再次當選台灣總統。《多維新聞》發表題為《給蔡英文的八個建議》社論。
社論指,選舉是人民的意見表達,我們對此向蔡英文表示祝賀,也希望她能夠真心實意考慮台灣人的需要和未來,把在選舉時用來挑撥民情的政治操作收起來。
這次大選是在一種非常特殊的氛圍下進行的。國際層面,中美在進行激烈對峙,世界正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台灣的國際空間越來越被收窄;兩岸之間,對峙氣氛進一步加劇,北京提出了「兩制台灣方案」,統一正成為一個越來越無法回避的話題;台港之間,香港反修例危機的動員效應在台灣廣泛發酵,民進黨收割了所有成果;台灣內部,經由兩黨競相炒作,「芒果乾」(亡國感)成為一個熱門話題。而藍綠兩黨則繼續撕裂,國民黨在選舉中昏招迭出,陷入嚴重撕裂,打爛一手好牌。
如果沒有這些內外氛圍,今天的選舉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結果。所以,蔡英文雖然贏得選舉,但在另一方面,也可以說不是她贏得選舉,而是其競爭對手輸了選舉。蔡英文及民進黨必須認識到,她的勝選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人民雖然將票投給了蔡英文,卻並不代表對她過去四年的執政成績滿意。而是受情緒和氣氛驅使,不願把票投給國民黨和韓國瑜。蔡英文尤其不能忘記,就在這次大選啟動前,她的民調還在各主要政治人物中排名墊底,民進黨還深陷能否繼續執政的危機。所以,未來四年蔡英文如果想順利執政,就必須學會做一個和第一個任期不一樣的總統,我們給她提出了八條建議。
以下為社論全文的上篇,內容是第一和第二項建議:一. 確保台灣主體性;二. 確保台海和平。

【2020台灣大選】多維社論:給蔡英文的八個建議(中)

【2020台灣大選】多維社論:給蔡英文的八個建議(下)

台灣所追求的「主體性」,是要讓台灣有掌握自己命運的機會,能實質走出這個小島。(視覺中國)

第一、確保台灣主體性

在這次選舉期間,不論民進黨或國民黨,都將「亡國感」作為選戰的重要主軸,互指對方如若當選,台灣或中華民國就會步入滅亡之路,而且雙方都以中華民國捍衛者自居。尤其蔡英文,更將選舉結果與捍衛臺灣民主自由掛鉤,提出了「中華民國台灣」的口號。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維持「中華民國」的主體性,就成為蔡英文第二任期的重要課題。

「主體性」究竟是什麼?簡單來說,「主體性」就是相對於「依附性」,展現在能否主宰自己的命運。過去,台灣曾經透過經濟發展、自由民主,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充分認可與充足的「主體性」。然而,2000年前後,台灣的政治氛圍轉變、內部發展停滯不前,連帶影響國際地位下降,經濟發展更是不進反退,讓主體性與自信心同時下降,「依附性」則同時上升,讓台灣自此更受制於中美乃至日本。

緣故於這樣「我命由天不由我」的現實體會,加上中國影響力遽增後對兩岸實力落差的深刻體認,台灣社會在無奈之時將問題簡化為「因為我們是非正常國家」,認為「台獨」(或不同於「一個中國」)才是「台灣主體性」的體現。1987年解嚴後,「台獨」開始在台灣社會上架,民進黨還於1991年通過《台獨黨綱》。爾後,從李登輝、陳水扁到蔡英文政府,陸續透過修改課綱、提出爭議性的政治論述例如「兩國論」、「一邊一國論」,修訂《兩岸條例》、「國安六法」、《反滲透法》等途徑、製造「中華民國台灣」這樣一種特殊卻又空洞的詞匯,欲形塑台灣獨立於中國之外的事實。

然而,只有台獨、或是台獨才能夠表現主體性嗎?並非如此。台灣所追求的「主體性」,是要讓台灣有掌握自己命運的機會,能實質走出這個小島。例如1970、1980年代台灣雖被迫退出聯合國,但透過在經濟上的傑出表現,以「亞洲四小龍」之名自傲於世界,那時的人們何曾認為自己「沒有主體性」?此外,台灣還在2002年加入WTO、在2008年開始參與WHA(世界衛生大會)、並仍保有逾20個邦交國,護照免簽暢行多國,這些外交成果是因為高喊台獨而得的嗎?很顯然不是。

2016年迄今兩岸關係的緊繃、台灣一面倒向美國的策略,卻未同步提升台灣的能見度,反而限縮了原本所擁有的權利。(中央社)

提升台灣主體性,靠的是利弊權衡、直面問題、改善現況,而非因看不清國際局勢變化自我麻痺。若將「主體性」當作商業口號,則無提升主體性之可能,反而加劇民眾的無奈與附屬性。2016年迄今兩岸關係的緊繃、台灣一面倒向美國的策略,卻未同步提升台灣的能見度,反而限縮了原本所擁有的權利;邦交國逐年遞減至有史以來的最低點、無法參加WHA,許多國際組織會議也不得其門而入,種種艱澀難題,是主張台獨或者正名制憲能夠扭轉或改變的嗎?顯然不能。

台灣人經過400餘年來的苦難與淬煉,對掌握自己命運具有高度期望,民主制度的建立曾經給這種期許以堅定的民意基礎和實現途徑,台灣能依法選總統就是這一期望的歷史結果和希望投射,所以不論誰當總統都必須牢記這一期望。

過去二三十年,政治人物將所謂的台灣主體意識或對主體性的追求,偷樑換柱為「台獨」意識。實際上,在對歷史進行透徹分析之後就會發現,「台獨」不過是對歷史的誤會,是有心人的政治操弄,若在這一軌道上繼續前行,不僅會在中美兩方碰壁,而且還會傷害到台灣的普遍福祉。

當然,台灣人確實建立了素樸的主體和本土認同,所以對大陸來說,也必須認識到這個客觀事實,要尊重台灣人對這片土地的感情以及客觀看待兩岸分治下形成的心理阻隔,坦誠面對台灣的政治變化。對蔡英文來說,既然受著2,300萬台灣人民的託付,就更要替台灣人把好這個關,妥慎處理最重要的兩岸關係,而不是與大陸進行對抗,從這次選舉策略中得出錯誤結論。接下來的四年,蔡英文必須扭轉台灣「主體性」不斷下落的過程,說清楚民進黨和台獨的關係,扭轉台灣從繁榮到衰敗的過程。

對蔡英文來說,既然受著2,300萬台灣人民的託付,就更要替台灣人把好這個關,妥慎處理最重要的兩岸關係,而不是與大陸進行對抗,從這次選舉策略中得出錯誤結論。(洪嘉徽攝)

第二、確保台海和平

除了台灣的「主體性」外,能夠消弭兩岸之間在過去四年不斷升級的對抗氣氛,確保兩岸和平,也是蔡英文接下來的巨大挑戰。

無論是歷史因素還是近年來民族情緒的崛起,中國大陸原本就有很多人主張對台武統。在這次大選之前,最近就連部分美國人士,例如前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薄瑞光(Raymond Burghardt)也表示,台灣和中國大陸之間的疏離過大,不可能看到台灣與大陸和平統一,雖未明講,但其中隱含的意味明眼人都看得出。

不過,即便有少數人總在一旁煽風點火,但兩岸社會中的絕大一部份聲音都是希望彼此能夠和平共存。尤其在對岸執政的習近平,一直主張兩岸應該「和平統一」。

對於兩岸來說,台海或兩岸和平最主要的意義,在於雙方若因台獨、或其他種種因素重啟戰火,實質上就等於是重啟當年的內戰,這絕對只會是兩岸之間的又一場歷史性悲劇。後果不用多想,必定充滿災難並會加深對彼此的仇恨。

台海或兩岸和平最主要的意義,在於雙方若因台獨、或其他種種因素重啟戰火,實質上就等於是重啟當年的內戰,這絕對只會是兩岸之間的又一場歷史性悲劇。(中央社)

對中國大陸來說,假若兩岸開啟戰端,或許可藉此完成統一大夢,但難以避免地會因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國家崛起的步調與民族復興的進程都會遲滯;對台灣而言,戰事意味著生靈塗炭,幾代人、甚至百多年來積累的文化與財富,都會隨著戰爭爆發而化為烏有,所謂的自由民主生活更將消失殆盡。

北京的《反分裂國家法》第八條規定,中共得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三種情況,分別是: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發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以及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

蔡英文的最大的責任就是要避免發生兩岸社會從上到下最不願看到的事情,這不只是對2,300萬人民或兩岸之間的和平責任,也會影響區域的穩定。在蔡英文的上一個任期,兩岸雖曾經過彈性期,習近平以「未完成的答卷」回應蔡英文的兩岸論述。然而,這些年來的發展,兩岸對峙升級,甚至已走上了不亞於李扁時的偏鋒道路。而中美因貿易戰而起的相互對峙以及美國給台灣的甜頭,又放大並提高了兩岸衝突的危險性與可能性。

蔡英文要認識到,兩岸之間的實力對比與區域局勢和過去不具可比性。所以,總統更應知道如何處理兩岸關係,構建兩岸的和平,讓人民放下擔憂。兩岸關係,從來不是「難道要對中國投降嗎」這種氣話便可處理的,而是攸關全台灣人的性命與未來,新任總統更該有此體悟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