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蔡英文「抗中」生效 會激化兩岸對立或開啟另一扇窗

撰文:鄭文翔
出版:更新:

2020年台灣總統與立法委員選舉已於日前落幕,蔡英文以817萬餘票、超出主要對手韓國瑜逾265萬票的差距順利連任。同時,民進黨在立委席次雖較上屆退步,但仍奪得61席、取得單獨過半的優勢。這樣的選情,對民進黨與蔡英文來說,可說是不完全滿意(不分區政黨票數與國民黨不分上下)、但可接受,而蔡英文拿下破紀錄的817萬票,更讓外界解讀是「抗中牌」發酵、「芒果乾」(亡國感)熱賣所造成的結果,也令人好奇未來蔡英文的兩岸關係路線將會如何鋪排。

蔡英文連任後的兩岸關係,目前看來尚未有何好轉的迹象。(中央社)

蔡英文在選後立刻接受了英媒BBC的專訪,蔡英文在訪談中表示,台灣的主權無庸置疑,也不容協商。當主持人沙磊(John Sudworth)問道,是否支持台灣「正式獨立」?蔡英文回應,「我們不需要宣布自己是一個獨立國家,我們已經是獨立的國家,名叫中華民國台灣(the Republic of China,Taiwan)」。

沙磊另外還問蔡英文,為何馬英九時期台灣可以用模糊性的做法去應對中國大陸,因此可以在國際空間上、經濟上得到一些空間,現在卻無法?蔡英文對此則表示,現在情況與當時不同了,模糊已經達不到目的,因此必須要清晰的說清楚。

深究蔡英文的論述,現在與馬英九時期兩岸關係與國際環境究竟有什麼不同?其實重點在於,2019年1月2日習近平提出的「習五點」,首次提到「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把「一國兩制」、統一正式擺上枱面,使兩岸之間原本存在的模糊空間消失。

其次,近兩年來,中美貿易戰所顯現的兩國矛盾非常突出。過去中美之間處在合作大於衝突的層次,然而現況卻是兩國間衝突與合作並存,雙方的結構性矛盾甚為強烈。在這樣的情況下,台灣在兩強中的模糊搖擺空間也進一步消失,因此不但2016年以來台美之間的關係看似就已較過去緊密,美國頻出友台法案(不論是否真的實踐),台美之間在經貿、國防等各層面的交流亦較過去來的頻繁。

甚至,2018年九合一地方選舉以及2020年的大選,都能明顯看到美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可預期的是,中美雖然簽署了第一階段的貿易協議,但雙方的鬥爭仍在持續,在這樣的情況下,台灣極有可能希望延續過去幾年的合作,民進黨政府與蔡英文將會與美國進行更緊密的結合、甚至有可能自願在美國的印太戰略中扮演一定的角色。

當蔡英文拿到破800萬的選票後,從BBC訪談中可看到,她對兩岸關係的回應既包含着宣泄壓力、似乎也存在繼續進擊的成分,但也並非如同陳水扁般的暴走,而是以相對謹慎的方式。一方面要說些好話給支持者聽、抒發選舉過程中的壓力,同時也得考慮來自中國大陸與美國的檢視,因此從選後國際記者會、向群眾發聲、到BBC專訪,雖看不出蔡英文有所退縮或提出實際的善意,當然她也沒有往後退的必要,畢竟民氣可用,然而,她仍提到「維持現狀」以及期盼兩岸良性互動交流的必要,某種程度上依舊對兩岸關係有所期待。

得到破紀錄的民意支持,對蔡英文來說一方面是高興,但另一方面又加深了兩岸之間的壓力,如何處理將是非常嚴肅的課題。(袁愷勛/多維新聞)

當然,距離520就職仍有近4個月的時間,因此未來4年蔡英文的兩岸政策會是什麼?具體會怎麼做仍然未知。也許在蔡英文勝選後的國際記者會所提的八字箴言、「和平、對等、民主、對話」能夠定下初步框架。不過,實際會怎麼做?尚受這段期間兩岸的互動、美中台關係的發展影響,但的確不容太過樂觀。或許,只能期待兩岸關係不要再往壞的方向走,就是現在社會最素樸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