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場:「吹哨人」李文亮之死能否警醒裝睡的人

撰文:戴侖
出版:更新: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2月7日中午1時在官方網站發布消息,「經中央批准,國家監察委員會決定派出調查組赴湖北省武漢市,就群眾反映的涉及李文亮醫生的有關問題作全面調查。」
如果沒有身處2月6日晚間開始至7日全天這段時間的中文互聯網世界,或許很難體會上述簡短消息,背後所代表的洶湧民意。

「吹哨人之死」在中文互聯網上引發了洶湧的輿情。(Reuters)

在武漢中心醫院眼科工作的醫生李文亮,因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於2月6日晚間病逝。時間回到2019年12月30日下午,李文亮在同學的聊天群組中發布了一條關於華南海鮮市場疫情「疑似SARS」的預警。至2020年1月3日,李文亮就因「在互聯網上發不實言論」,被轄區派出所警示和訓誡。

然而在1月20日,國家衛健委高級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鍾南山,向外界確認新型冠狀病毒可以「人傳人」,中共中央和中國政府在同一天對疫情防治做出統一部署。緊接着就是武漢宣布封城,湖北各地市亦相繼封城,為了防止疫情擴散全民不出門,整個中國至今接近於停擺。截止2月7日,全國的確診病例已超過3.1萬宗,死亡病例亦接近700宗。

1月28日,最高法曾公開發文,分析怎樣才算「謠言」,並稱當初如果能聽取8位所謂「造謠者」的預警,會是一件幸事。幾乎是同一時間,有內媒刊發出對李文亮的採訪,將他稱作為了重大公共利益最先提出預警的「吹哨人」。但彼時的「吹哨人」已出現感染新冠病毒的諸多症狀,住院治療多日。2月1日,李文亮醫生被確診。最終在2月7日凌晨,李文亮因病重醫治無效去世,年僅34歲。

李文亮之死彷彿在互聯網中投下「原子彈」。中文社交媒體上極其罕見的出現整齊劃一地悲痛悼念一個人的景象,無數人在轉發「我多麼希望這是一個謠言」與蠟燭的表情符號。一夜之間,李文亮的新浪微博粉絲漲到了100多萬,翻開每一條,都有網友在和他對話,「就好像這個34歲的年輕人還在」。

大陸官方媒體在6日晚間第一時間的報道推送,大多在文字上採取了統一的格式:武漢中心醫院官方發佈的李文亮去世的消息,以及武漢市衛健委表示哀悼與慰問的通告。細微的區別在於稿件配圖的選擇:新華社在社交媒體上的推送中選擇了一張李文亮工作期間的自拍照,《人民日報》的推文配圖則是李文亮在病床上頭戴呼吸機、手舉身份證的照片。

更具視覺衝擊力的後一張照片被更多市場化運營的大陸官媒選擇,而且大多將原本的彩照處理成黑白照片,並明確以「吹哨人」的稱呼表示哀悼。

官媒《人民日報》

國際機構與媒體也普遍關注到了「吹哨人」的逝去。世界衛生組織的官方Twitter帳號在6日晚間發文表示哀悼,世界各大主流媒體也都延續了向李文亮「在對抗新型狀冠病毒中展現出的勇敢致敬」的筆調。事實上一間德國媒體2月3日就發表題為《他敲響了第一次警報》(Er schlug als Erster Alarm)的署名文章,表達對李文亮在內的8名醫生所做出的努力表示由衷的欽佩(bewundernswert)。

除了吹哨人,中文社交媒體上對於李文亮的稱呼要更為豐富。擁有眾多讀者的自媒體人「獸爺」將李文亮稱為「信使」,「他展示出來的專業、勇氣和職業道德,讓他成為一位註定載入史冊的吹哨人,成為這場人民抗疫戰爭的信使。後來,信使自己也倒在戰場上」;有人從頭到尾翻閲了李文亮的微博,發現他其實「太普通了」,「他只是做了每個人都該做的,說了每個人都該說的,在特定的環境下居然成了英雄」,認為「英雄」、「受難者」之於李文亮的墓誌銘是一種悲哀。

但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說,這個世界不一直都是「從來都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普通人」嗎?「時代落下的一粒灰塵,會成為壓在個體頭上的一座山」,李文亮留下了正在懷孕期間的妻子,他的父母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剛剛治癒出院,整個家庭的命運都因為這場疫情而永遠的改變了。

而網絡世界集體自發的哀悼,又遠遠不止於關心李文亮的家庭。網友們更為宏大的所指在中文「賦比興」的修辭中逐漸顯現,最為典型的是各種被轉發的名人名言,有柏拉圖的「如果只允許一種聲音存在,那麼,唯一存在的那個聲音就是謊言」,有艾青的詩句「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約翰.多恩的詩句「無論誰死了/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因為我包含在人類這個概念裏……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喪鐘為你而鳴」,以及魯迅文章中的「肩住黑暗的閘門」、「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

有自媒體引用對發明「意義療法」的弗蘭克爾醫生的讚頌:「英雄稀有,他們靜靜地發光,在世界上留下印記。當他們逝去,做為整體的人性,已變得再也不一樣了。」還有一句出處已難以考證的話:「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於風雪。為自由開道者,不可令其困厄於荊棘」。

一紙訓誡書成了中文互聯網世界轉發量最大的圖片之一,人們藉助這一「符號」來表達對長期以來輿論空間狹窄的不滿。(微信@李文亮)

而李文亮在派出所裏簽字並按手指印的訓誡書的照片,則成為人們更為直觀表達態度的方式,「這份『訓誡書』,此刻顯得如此的刺眼,我們甚至希望這份「訓誡書」能刻在他的墓碑上」。一間內地傳媒更乾脆直接評論說,「那一紙訓誡書,就是他永不褪色的墓誌銘」。

說到媒體,很多內地媒體人都對輿論的情緒給予了充分的理解。成都傳媒集團旗下新媒體《紅星新聞》在社評中指出,李文亮大部分時間都是工作崗位上平凡的一員,但是在他決定向同學和社會預警的那一刻,他就超越了自己專業的侷限,「守護社會公義的良知,和自己的專業技能同樣重要。在向他們致敬的時候,也應該牢記他們的良知和擔當精神」。對於有網民提出武漢應該為李文亮樹立一個紀念碑,社評亦直言「李文亮無疑是配得上這個榮譽的」。內地門戶網站「搜狐」旗下公眾號「狐狸罐頭」也在Twitter中指出,「李文亮醫生去世所激起的廣泛情緒,並非只是一般的共情效應,它們涉及深沉的民眾情感,激發出沉鬱的思考:一個人的自由發聲,不只是一個人的自由,更可以挽救生命,並印證正常的生活是多麼重要。」

而所有的輿論情緒,最終大概都可以指向那句「偉大的批評者不是國家的敵人,他們才是真正的愛國者」。有細心的網民發現,這句話恰恰來自於《中國青年報》2010年針對美國哲學家、政論家喬姆斯基中國行的評論文章的標題。

大量的新媒體與自媒體在連夜發文,到7日早間,包括湖北省衛健委、武漢市政府在內的官方機構也於7日早間發布哀悼公告。而輿論的不斷裂變則讓關注點逐漸轉移到形而上的層面,不少網民開始用關鍵詞「我要言論自由」在微博上分享貼文,內容多以中國憲法第二章第35條「中國人民享有言論自由」為主。

更有一種聲音試圖將李文亮推向體制的對立面,不僅無限拔高李文亮的去世,甚至將其捧為「對抗體制的英雄」。社交平台上曾出現一些對抗色彩濃厚的圖片來隱喻當下的「黑暗」,以及「有多少人願意為他(李文亮)發起一場運動」的討論。而相伴而生的另一種聲音則認為,李文亮的去世再次給那些反體制者以藉口,引出熟悉的「帶節奏」套路,畢竟國際輿論上已經有聲音將官方對李文亮的搶救視為「表演」、「政治性搶救」等。

或許是感知到了輿論場又一次有「左右撕裂」的危險,一向在公共議題上活躍發聲的官媒《環球時報》,7日刊發的社論與平時相比篇幅短了不少,行文中不乏謹慎的表示「回過頭看,他的專業性警覺尤其令我們對他產生了敬意,他當時發出的警報沒有立即受到重視,反而被訓誡,這件事為社會開展反思提供了一個有觸動的樣本」,並重點強調「值此危急關頭,我們大家必須團結起來」。

《人民日報》旗下社交帳號推出的「人民網評」,也似有為輿論「降温」之意,避開了「吹哨人」等稱謂,只說「病例初現,李文亮曾經在微信群提醒身邊親友提防」,而「李文亮醫生未能最終贏得與病毒的搏擊,從個案層面反映了這場『戰疫』的複雜和艱鉅」。並在結尾點出重點「氣可鼓,不可泄。這個時候,我們更需要凝神聚力,共同打贏這場不能輸的戰鬥」。

不同的內地官媒在如何評述李文亮去世的問題上,態度顯現出了微妙的差別。(新華社)

相較之下,同為國家級官媒的《央視》,態度略有不同。在官方社交帳號上發佈的評論文章裏,不僅明確承認李文亮「吹哨人」的身份,更表示李文亮生前曾經經歷的「某些遭遇」,正反映出「在疫情防控和應對中的短板和不足。我們要吃一塹長一智,進一步健全國家應急管理體系,提高處理急難險重任務能力。」

這似乎與國家最高領導人習近平2月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表達的「疫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更為接近。如果說最高法在為李文亮等8人「平反」的文章中提出了「是不是謠言要看出發點」的分析模式,那麼,網絡輿論儘管永遠少不了亂象,但同樣應該分辨網民大規模集體哀悼的主流出發點是甚麼,因為「奪走李文亮生命的,不只是病毒」。

應該說,這場如今讓所有人都極度抑鬱、農曆新年被毀、經濟重創、很多人命運被改變的疫情,公眾一直有一個心結始終沒有被解開,為甚麼這麼多人在12月底都發現不妥,「武漢方面卻慢慢悠悠的,湖北方面卻慢慢悠悠的?他們的無能,是不是導致疫情擴散成這樣的根本原因?」

在短時間內尚看不到疫情轉折點的背景下,這種情緒正在與日俱增。李文亮等人被視作造謠遭到傳喚訓誡的事情,某種意義上成為了官方在疫情應對上的「原罪」。在人們期待李文亮能被治癒的過程中,可以暫時對他落入此番生死境地的原因保持沉默,而「如今斯人不在,人們再也難以抑制,才有了這種集體的自發的緬懷和哀悼」。

也就是說,李文亮的去世只是一個催化劑,「催化了公眾早就在積攢的抑鬱」。所以有評論指出,公眾的集體發聲並不只是一些人在帶節奏而導致的(真的有意帶節奏也很難製造這麼大的聲量),也並不是那些要給他封神的人而導致的,而是老百姓需要就「為甚麼會這樣」給出一個答案,而且「這個答案必須是針對武漢最初應對方面是否存在問題的回答和嚴肅問責」。

國家級的官媒《經濟觀察報》刊載的評論文章似乎對「問責」的話題進行了接續:「李文亮醫生以這樣的方式告訴我們也告訴這個社會,一旦失去正常表達的可能,我們將面對怎樣的未來……武漢應該毫無保留地公開所有8名『造謠者』的資料,公開有關『謠言』的所有資料,公開為他們正名,恢復名譽,並且追責那些動用公權力打壓『造謠者』的人。」

本文開頭中共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的舉措,似是另一次對於公眾關切的快速回應,值得肯定。而中國官方若是想進一步「經得起表揚」,則要看如何對待這一波聲勢浩大的輿情。截止本文發稿,互聯網上並未發生大規模刪帖的情況,這正是此前《多維新聞》在《習近平加強管控背後 中國如何跳出「一放就亂一亂就收」》提出的輿論管理適應現代社會環境的正解:認清「放」與「收」之間的辯證關係,找到平衡點。

所幸,互聯網是有無限容量的,人們可以經由各自手中的麥克風海量表達對李文亮的追悼與崇敬,倒逼公權力放低姿態聆聽民意;所不幸,互聯網又是健忘,遠到17年前的那場「沙士」,近到幾天前被扒光了「底褲」的湖北紅十字會。改變,才是對這位「吹哨人」的最好紀念。而這裏需要 「改變」的主體,不僅有國家,有地方政府,更有我們每一個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