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江啟臣失語兩岸 卻侈言要贏得台灣社會信任?

撰文:司馬台
出版:更新:

新任國民黨主席江啟臣於3月9日走馬上任,接下前主席吳敦義請辭後剩下的1年2個月任期。他在就職時表示,「此刻,國民黨最重要的是自身的改革再造,畢竟得先重新贏得台灣社會的信任,才能有意義地去談如何拉近兩岸共識」。對於國民黨未來的兩岸政策,他強調「基本原則就是堅守中華民國自由民主的制度價值,併力求兩岸和平與共同福祉」。

江啟臣說上任後首要之務是改革國民黨,重新贏取台灣社會信任。(洪嘉徽/多維新聞)

對於他的「先安內,再撫外」言論,馬英九在同一場合致詞時仍強調「推動兩岸關係,必須依據中華民國憲法與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但也贊成江啟臣先以黨務改革為重;國民黨內的「烏鴉」、前立委蔡正元以及曾倡議國民黨名「去中國」的台北市議員徐巧芯不約而同表示,目前的執政黨是民進黨,改善兩岸關係是民進黨的責任,國民黨身為在野黨的責任是「監督政府」,「不必老將自己當成執政黨」。

雖然各界皆關注國民黨未來兩岸走向,解讀習近平未發賀電給江啟臣的「警訊」以及國台辦、新華網甚至公開提示「九二共識」仍是 「兩岸交流政治基礎」,江啟臣仍鐵了心絕口不提「九二共識」,卻仍獲得馬英九與素來與馬英九「不對盤」的蔡正元支持不必急於一時處理,甚至還有所謂國民黨「青壯派」表示,習近平未祝賀江啟臣「不是壞事」,至少可以讓國民黨「不會被抹紅」,換言之,江啟臣的「先安內」談話,確實是當前國民黨內的「主流民意」。

不過,必須提醒江啟臣,國民黨獲得台灣社會信任的關鍵法寶就是「兩岸關係」,國民黨的改革固然千頭萬緒,但若要力求兩岸和平及謀求人民最大福祉,以「九二共識過時」而絕口不提,甚至因為已為在野黨而在兩岸失語,任憑兩岸民意對撞,甚至還有倡議國民黨論述重回「李登輝路線」或趨近「蔡英文路線」,恐怕更難重新贏得台灣社會信任。

馬英九曾以「九二共識」獲得台灣人民信任,並使之成為兩岸交流政治基礎,卻「以拖待變」,又無力整治國民黨「利己」文化,成為國民黨敗亡的起點。(中央社)

眾所皆知,自1996年起台灣實施總統直選制度以來,「安定牌」、「經濟牌」就是國民黨選舉時的主軸,就算1996年李登輝以「兩岸特殊國與國關係」激怒中共引發台海飛彈危機,但對內仍必須以「中華民國在台灣」、「經營大台灣,建立新中原」等「騙術」以隱藏其個人意識型態,況且,李登輝任內還曾提出《國家統一綱領》,建構「未來一中」的想象。

是以,國民黨每逢選舉能有恃無恐的大打「安定牌」、「經濟牌」,民進黨只能打「恐懼牌」、「統獨牌」,根本原因在於國民黨的「中國元素」是無需解釋的,「實現中華民國為自由、民主、均富和統一的國家」白紙黑字就寫在國民黨黨章第一條條文,換言之,「兩岸和平」即是國民黨能夠給予台灣人民的「保證」。

至於有人建議國民黨重拾「中華民國在台灣」所謂「李登輝路線」或是趨近「中華民國是台灣」的「蔡英文路線」以爭取台灣人民信任,若真如此,國民黨的慘況恐將伊于胡底,再也無法獲得信任。

要知道,李登輝在任12年展開的「台灣主體性」工程,正是今日台灣社會「只知統獨,不知左右」的始作俑者,實踐了他個人的意識型態卻造就每逢選舉台灣社會就得歷經撕裂的現況;他的「戒急用忍」政策更是台灣人民在蔣經國逝世超過30年了仍在懷念蔣經國的遠因。

若不是李登輝,「中華民國」肯定有更多籌碼應對「習五點」。

趨近「中華民國台灣」論述更屬無稽,蔡英文在2020年大選之所以能獲得817萬票支持,除了因為「習五點」啟動兩岸統一進程及「香港騷亂」,讓「亡國感」充滿既視感,更是因為她以「中華民國」軀殼模糊了統獨界線,以「維持現狀」滿足了台灣人民「偏安」想象,實際上蔡英文是因為趨近了國民黨才得以從2018年九合一選舉的慘敗中快速回温。

說到底,國民黨籍的前台灣國安會秘書長蘇起之所以會創造「九二共識」名詞納入「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八字箴言,國民黨前主席連戰之所以會前往大陸展開「破冰之旅」,馬英九之所以能以「九二共識」開展兩岸實質交流,其初心都是在於「爭取兩岸和平,尋求兩岸人民最大福祉」,只是,國民黨「大老文化」、「利己主義」及「買辦文化」沉痾一直存在,積弊一直未除,罪在國民黨的文化,不在旨在追求兩岸和平、尋求兩岸人民共同福祉的「九二共識」。

江啟臣打着「改革」旗號獲得將近7成投票國民黨員支持,首要之務當是改革國民黨的大老文化及利己主義,但若錯誤解讀「九二共識」是「戰犯」,因此選擇絕口不提,或是隻取其「精神」,在兩岸路線自我閹割、失語,甚至將憲法增修條文前言及國民黨黨章極其明確的「因應國家統一前」、「實現統一的國家」視為禁語,所謂「先重新贏得台灣社會的信任,才能有意義地去談如何拉近兩岸共識」不僅是一句空話,更是嚴重的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