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觀察】為何有人如此堅持「中國病毒」?

撰文:郭雪筠
出版:更新:

不久前,被中國輿論視為「對中國不友好」的《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發表了一篇文章「Call It 'Coronavirus'」,《請叫它「新冠肺炎病毒」》,署名是紐約時報的編輯群,這已表明了該報的價值觀──應該承認,就算有時歐美對中國的認知「雙標」或刻板印象,但當涉及種族主義時,他們依然會跳出來反駁。

《紐約時報》一文提到,就算病毒神秘未知,但不需要歇斯底里與仇恨應對,更不應該仇視亞洲人或華人。此文並非「為中國說話」,而是當種族主義興起時,違背許多歐美人士(特別是自由派、知識分子等)崇信的「西方價值」。

《紐約時報》刊登的編輯部文章:「Call It 'Coronavirus'」。

這可以說是信仰,也可以說是怕落人口實,但至少這樣的「政治正確」此時可以為疫情畫上一條「勿污名化特定群體」之底線。

特朗普(Donald Trump)也改口了,表示不在病毒稱呼上小題大作,這與美國主流政治正確想維持「種族平等」之道德底線相關──「中國病毒」一詞在美國沒有得到預想之中的「收益」。而美國去除那些脱口秀日日吐槽的少數右翼媒體之外,也少有媒體將病毒冠上武漢、中國。

然而,諷刺的是,自詡「崇尚歐美民主、自由」之部分海外人士、以及港台媒體和社會,「中國病毒」一詞,仍然獲得支持。

特朗普「中國病毒」一詞可能沒有獲得想象中的「好收益」。(AP)

為何部分海外人士或港台媒體,在特朗普都已經改口、西方媒體痛批之後,仍口稱「中國病毒」、「武漢病毒」、「武漢肺炎」?這主要有三個原因。

其一,在日常生活中習慣說「武漢肺炎」或「武漢肺炎病毒」者多有,這是習慣,這主要體現在人們日常交流的口語上。

因此才有香港和台灣的學者、官員說,「武漢肺炎」是為了倡導時民眾知道、因為民眾已經熟悉這種說法了,是口頭習慣、並非歧視。但須強調,民眾日常交流與媒體、官方倡導仍是兩回事。民眾的「習慣」也不是不能改變,官員、學者此話是否真客觀,眾人各有意見。

其二,西方白人對於種族主義有「原罪」,但若同為華人或黃種人,更能合理化這些措辭。台灣媒體近期多有詭辯,質疑為何不能稱「武漢肺炎」,卻能說「日本腦炎」、「香港腳(足癬)」?但德國麻疹、日本腦炎,這些已經說了太久、其由來民眾一般不明白,更不會有人因為「日本腦炎」而去排擠日本人,這與現在新冠肺炎的情況不相同。WHO規定「命名時不會特定指向某個地理位置、任何動物、人類個體或群體」是在2015年時確立的。

廣州白雲機場,入境旅客接受檢查。(中新社)

過去可以、現在為什麼不行」,這種理由難以合理化,社會環境本就是不斷變動。

其三,藉此表達政治立場,港台媒體及部分海外媒體多屬此例。在台灣,有對中共打壓台灣之不滿,更希望藉此在「國際社會多奉行一中原則」的情況下凸顯自身與「中國」截然不同,甚至將疫情操作為「抗中保台」之延續。在香港情況也類似,因為情緒上「厭中」而刻意為之。

所以台灣官方在三月中表示,將與美方共同對抗「源自中國武漢的新冠肺炎病毒」──這話人們看到的主要會是「美台共同對抗中國」,疫情與政治就此揉合。

還有一種不小的輿論,認為稱呼「中國病毒」有理,因為前期中共瞞報、而後引起大規模感染,如今中國牴觸「中國病毒」一詞是因想甩鍋,「不能讓中共/中國甩鍋」──這種聲音是看似正義、實則幼稚的撒潑打滾。許多西方媒體就算不稱「武漢病毒」,但也不斷批評中共之作為,兩者並不牴觸。

從整體來看,此次疫情前期中共官僚體系輕忽、遮掩為真,而後有效防疫、控制擴散也是真實,體制之利弊眾人皆明白。「中國病毒」理應反對,是因人類在經歷慘痛代價之後,好不容易走到今日,這已不應是一個能隨意把整個族群污名化的時代。

有理說理,政府作惡則批,勿上綱上線,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