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評】央視加入「大混戰」 地攤經濟為何突遭圍攻

撰文:范曉鵬
出版:更新:

在北京市委機關報《北京日報》公開表態抵制地攤經濟引發人們對中南海權威的質疑後,中央級媒體紛紛加入這場輿論「混戰」。從6月7日開始,央視亦表態支持一線城市不發展地攤經濟。至此,至少已有《北京日報》《人民日報》和央視三家重量級官媒對地攤經濟「潑涼水」,與新華社6月4日捧紅地攤經濟的「成都地攤經濟觀察系列」大異其趣,透露上層風向驟變。

6月7日央視署名「秦川」的熱評《「地攤經濟」不能一哄而起》率先代表央視加入這場大辯論。該文稱,「地攤經濟」在一些地方熱鬧起來,這固然有其生存發展的價值,但並非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定位,也有不同的發展階段,一旦脱離實際,一哄而起、盲目跟風,就會適得其反,「蠶食」來之不易的治理成果。

作者並警吿說,「地攤經濟」如果一哄而起,各個城市多年積累的精細化管理成效就會功虧一簣,「簡單的一哄而起,必然導致一鬨而散」。

話音未落,央視財經亦隨即在6月8日的評論文章《一線城市不宜推行「地攤經濟」》中開宗明義表示,「我們認為,在我國的一線城市,不宜推行『地攤經濟』」,並以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感歎號作結。

理由為何?《一線城市不宜推行「地攤經濟」》與稍早前率先扛起反「地攤經濟」的《北京日報》思路如出一轍。《北京日報》在《地攤經濟不適合北京》中列出的理由包括「北京是國家首都,北京形象代表首都形象、國家形象……」,而央視財經的理由則是,「中國的一線城市,都是全球意義上的特大型城市……是中國經濟對標全球發達經濟體、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目標的主要抓手……」,所以,「簡單化一哄而起地讓『地攤經濟』在一線城市野蠻生長,看似能解一時之急,但如果此風猛吹,後患無窮」。

西安市金滹沱二路,市民在臨時攤區選購水果。(中新社)

當然,作為中央級的財經媒體,央視財經還是試圖從經濟視角來論證一線城市「地攤經濟」的不合理性的。文章稱,「地攤經濟」如果在一線城市重新蔓延,等於一夜回到幾十年前,「違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所起的基礎性作用,必然造成資源和要素配置效率低下、資源錯配,從而給宏觀經濟發出錯誤信號」。

然而,事實當真如此嗎?須知,其一,當今中國經濟活動雖是以市場經濟規律為基礎運作邏輯,但是從來不缺乏政府的干預,所以以城市資源配置的市場化去否定「地攤經濟」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否定中國政府存在市場干預行為的偽命題。

其二,「地攤經濟」違背市場規律了嗎?恰恰相反,事實上像所有市場經濟活動一樣,「地攤經濟」也有自己成本和營收核算,也有自己的服務人群及其消費習慣研究,正如人們所說,這種「微創業」並不比其他任何經濟形式更缺乏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約束。

6月3日,呼和浩特街頭夜市攤位顧客盈門。(中新社)

其三,「地攤經濟」的存廢與城市管理公共服務成本、城市居民生活成本(當然包括便利化程度)存在着更宏觀的市場經濟活動聯繫,遠不僅僅是隻要高精尖不要柴米鹽的關係。對於一個龐大經濟體來說,一般意義上的城市既不是純生產型的,也不是純消費型的,而是複合的立體的「大市場」。在這一「大市場」中,每個人不論財富多寡、「產出貢獻」多寡,都能找到其應有的地位。這才是最完美最有效且生機盎然的經濟形式。

如果我們把這一邏輯放大到全國,甚至全球,就會看得更清楚。一個城市如同一個國家、一個星球,高低端產業的分工是必然,各行業從業者也是不可或缺的,彼此之間可能有投入產出比的差異,但是對於整體來說,因為人類的需求是多元化、多層次的,你不能說要A就徹底拒絕B。這才是不可能且違背市場規律的。

所以,歸根結底,拒絕地攤經濟根本就不是一個市場選擇的問題,如果是那就不需要政府出面了。恰恰相反,這本身就是個城市現代化治理能力的問題,而現在多數政府正在做的便是因噎廢食,而非這些中央級媒體所鼓吹的「繡花功夫」,畢竟一禁了之是最不需要「繡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