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專家:污名問題凸顯 疫情後精神心理康復工作刻不容緩

撰文:朱加樟
出版:更新: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國務院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聯絡組專家陸林今日(23日)發文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的精神心理問題作為疫情的次生災害對疫情後的國家治理和經濟恢復具有重大影響,疫情後精神心理康復工作刻不容緩。

不少武漢人至今仍受各種精神健康問題困擾。圖為5月14日,武漢居民排隊接受核酸檢測。(Reuters)

文章題為《疫情後精神心理康復工作刻不容緩》,刊登於《中國科學報》。文章稱,目前中國已經進入常態化疫情防控階段,然而疫情對國民精神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才開始顯現。

文章指,一項包含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5萬人的網絡調查發現,普通人群中抑鬱、焦慮、失眠以及急性應激反應的發生率為30%,在新冠肺炎患者中,這些精神心理症狀的發生率高達70%。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期間醫務工作者輕度以上焦慮症狀、抑鬱症狀、失眠症狀和各類精神心理問題的發生率高達50%。與一般醫務人員相比,抗疫前線醫務工作者焦慮、抑鬱和各類精神心理問題的發生風險顯著增加。

有民眾出現反覆洗手和消毒這類強迫行為。(nate_dumlao/unsplash)

此外,不良網絡信息(包括不實信息和虛假信息等)的傳播也加劇了公眾的恐慌和焦慮程度。新冠肺炎相關的污名問題日益凸顯,包括對於新冠肺炎患者和康復者的排斥,以及針對疫情嚴重地區人群的歧視,污名的存在會給受歧視者帶來痛苦和困擾,極大加重他們的心理負擔。

文章指,在此形勢下,加強新冠肺炎疫情後精神心理康復工作刻不容緩。首先要廣泛開展針對不同人群疫情後精神心理健康的普查工作。其次,要加強疫情後不同人群精神心理問題的有效干預。再次,要加強科學健康知識普及,降低污名化。最後,要完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