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回憶錄:初訪北京遭嚴密監控 稱中國情報部門行為如拍喜劇

撰文:商業周刊
出版:更新:

奧巴馬首度揭秘在當選總統後初訪北京便遭中國情報部門嚴密監控,並已預見中國成為挑戰美國地位的潛在威脅,透過鞏固美國勢力以牽制中國,在「合作」與「對抗」之間求取平衡。(本文節錄自奧巴馬回憶錄《應許之地:歐巴馬回憶錄》(A Promised Land)。)

文:美國前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

七星期後,空軍一號在北京降落,這是我首次正式訪問中國。我們按照指示把所有非政府電子設備留在機上,同時抱持一切通訊都被監控的心態來應對。

奧巴馬初訪中國遭受何等嚴密的監控?點圖看看他和代表團成員的應對方法▼▼▼

+9

以上大約概括了當時美中事務的狀況。表面上,我們從上屆政府延續下來的關係看似相對穩定,不像與俄羅斯政府有明顯的外交裂痕。打從一開始,蓋特納和希拉蕊就多次與中國高層官員會面,並正式成立工作小組來因應各種雙邊問題。在倫敦二十國集團峰會期間,我與胡主席會晤時,談到了追求「雙贏」政策,同時裨益美中兩國。但在外交禮儀之下,潛藏著長期醞釀的緊張關係與不信任——不僅攸關貿易或間諜等細部問題,也攸關更為基本的問題:中國再度崛起對國際秩序和美國全球地位有何影響?

美中兩國三十多年來得以避免公開衝突,這不僅僅是憑運氣而已。一九七○年代中國實施經濟改革、果斷對西方開放以來,中國政府就恪遵鄧小平的八字箴言:「韜光養晦,等待時機」 ,以工業化為首要之務,大規模軍事建設退居次位,廣邀尋找低廉勞力的美國企業把營運部門搬到中國,歷屆美國政府幫助中國在二○○一年取得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資格,到頭來讓中國更能大幅進軍美國市場。

儘管中國共產黨嚴格控管國內政治,但並未輸出其意識形態;中國在做生意上來者不拒,民主國家與獨裁國家皆然,宣稱不加論斷他國國內事務是項美德。中國覺得領土受到威脅時,立場有可能變得強勢,亦不滿西方批評其人權紀錄。但即使是在美國對台軍售這類易引爆衝突的問題上,中國官員也盡其可能把爭端當成例行公事:透過措辭強烈的信件或取消雙邊會議來表達不滿,但絕不會讓事態升級到太嚴重的田地,以免阻礙滿載中國製造的運動鞋、電子產品和汽車零件的貨櫃進入美國港口和你家附近的沃爾瑪超市。

【延伸閱讀】奧巴馬回憶錄揭與溫家寶交手 幕僚說美總統手段狠辣似黑幫老大(點擊放大閱讀)▼▼▼

+20

這種戰略上的耐性幫助中國節省資源,避免在海外投資時付出高昂代價。此舉也幫助掩蓋了中國「和平崛起」過程中一貫地迴避、放寬或違反所有談妥的國際商務規定。多年來,中國利用國家補貼、貨幣操縱與貿易傾銷,以人為方式壓低出口貨物價格,削弱美國本土製造業。中國對勞工與環境規章的漠視也達成相同目的。同時,中國採取配額和禁運等非關稅壁壘,盜取美國智慧財產權,並不斷向在中國做生意的美國企業施壓,要求交出關鍵技術,以加速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的崛起。

《應許之地》(A Promised Land)書本封面

書名:《應許之地:歐巴馬回憶錄》(A Promised Land)

作者:奧巴馬(Barack Obama)

譯者:陳琇玲,美國密蘇里大學工管碩士,曾任大學講師、軟體中文化暨影片翻譯譯者、Alcatel Telecom主任稽核師。

【本文獲「商業周刊」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