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確定成為候任總統 內地學者指難跳出「特朗普陷阱」

撰文:南希
出版:更新:

美國選舉人團12月14日投票,正式確認拜登(Joe Biden)在美國大選中獲勝。上海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分析,將中國視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已是美國共識,拜登新政權也難突破特朗普(Donald Trump)時代的中國政策框架;但中美仍能擱置爭議,尋求在氣候變遷等議題上務實合作。

美國選舉人團12月14日投票,拜登正式當選美國總統。(Getty)

在貿易戰、疫情和香港等議題影響下,有評論指中美關係正處於建交40餘年最糟的狀況,外界也關注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上任後,會提出什麼樣的中國政策。官媒《環球時報》12月14日引述吳心伯分析,中美關係能否緩和,考驗雙方克服國內政治干擾、控制戰略焦慮衝動等能力,「對美方尤其如此」。

吳心伯指出,拜登的中國政策將受制於3個因素:第一、是特朗普政權從全面「對華戰略競爭」滑向「對華戰略對抗」,給中美關係帶來「全面和持久的破壞」。第二,則是過去4年間,將中國視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和採取強硬政策,成為美國國內的共識,甚至是「政治正確」。第三,他指拜登團隊對中國問題意見分歧,同時存在「強硬對付」和「務實合作」的想法,如何達成共識並不容易。

但吳心伯認為,拜登認知的當務之急,是處理美國疫情和經濟,而非強化和中國的競爭。即便是中美競爭,拜登也更主張提升美國的「內功」,確保競爭力,而非不顧一切代價打垮中國。

他分析,拜登的中國政策有3個可能路徑:首先是跳過「特朗普陷阱」,提出中國政策的新願景、議程;第二是延續特朗普政策的大架構,做些微調;第三,則是擱置或凍結中美爭議問題,在疫情、氣候變遷或核武議題上尋求兩國務實合作。

而吳心伯認為,第一條路徑的可能性較低,後兩者較有可能。他認為,拜登執政給中美關係提供緩和調整的機會,但仍要看雙方能否確立對彼此戰略意圖的基本信任、管控日多且棘手的分歧,展開務實合作。他說,過去4年,中美都在重新認識對方,思考雙邊關係走向,中美關係固然「回不到過去」,但仍可能有「更加積極和建設性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