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水稻發芽 由嫦娥五號搭載曾遭太陽黑子輻射

撰文:李亭
出版:更新:

隨中國嫦娥五號升空併成功返航的「航聚香絲苗」水稻種子日前被曝已發芽並且狀態良好。這批在太空中飛行近23天的種子據稱將誘發更大的異變便於新品種選育。

搭載嫦娥五號探測器的太空水稻目前已發芽。(微博@中國探月工程)

據官媒人民網12月29日報道,嫦娥五號搭載的水稻種子在中國國家航天育種中心被發現已經發芽。

11月24日,一批重40克的「航聚香絲苗」水稻種子搭載嫦娥五號探測器被送入太空,歷時23天后於12月17日順利返回地球。這標誌着中國水稻航天育種首次完成深空誘變試驗的搭載。

嫦娥五號搭載水稻種子證書。(微博@中國探月工程)

據瞭解,中國是首個利用航天技術進行作物誘變育種的國家。1987年8月,中國就曾利用返回式衛星搭載水稻等農作物種子並在後代種植中發現了遺傳變異,由此拉開誘變農業生物育種的探索。

航天育種的一個重要目標是為人類培育適合未來需求的優良水稻新品種。

對人類而言,水稻的「好性狀」表現為抗病蟲害、耐逆性、適應機械生產、高產、品質優良、具有特殊價值成分等。航天育種就是從樣本後代中篩選出對人類有益的突變性狀。

嫦娥五號順利登陸現場(請點擊大圖瀏覽):

+3

航天育種的原理包括,空間環境具有高真空、微重力、弱磁場及複雜輻射等特點,太空射線中複雜的高能重離子衝擊生物細胞,誘導其產生遺傳變異,從而獲得新的性狀。

對於此次深空空間誘變試驗,航天育種研究員郭濤指出,這次搭載的水稻種子歷經近23天的飛行,在近月軌道長期接受深空獨特極端環境的輻射影響,而且遭遇了範艾倫輻射帶、太陽黑子爆發,其空間航行距離之長、遭遇空間環境之複雜,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陳志強認為,此次嫦娥五號搭載的深空空間誘變材料,不是一國的成果,應該上升到為全世界、全人類服務的高度。「它必將產生一大批原創性的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