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農科院倡批量生產「複製豬」 冀本地優良品種替代「洋豬」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豬肉生產國和消費國,擁有全球最大的豬肉市場,惟至今沒有培育出具有強大競爭力的種豬品種。相比花費高成本、長時間繁育本土種豬,養殖企業更願意直接引進國外種豬。內地傳媒今(1月5日)報道,國內將建成首個高端種豬選育示範基地,複製培育優良本地豬。

湖北省農科院與湖北勁豹雄豬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將共建國內首個高端種豬選育示範基地,利用複製技術搶救性保護一批珍貴、瀕危的地方豬種種質資源,同時培育、擴繁優良種豬新品種。近年中國種豬進口量大幅增加,直接推高生豬養殖成本。自前年爆發非洲豬瘟後,生豬調運和種源交流受到制約,對去年生豬養殖帶來一定影響。複製技術可以大量複製優良種豬個體,加快豬的遺傳改良進展;建立核心種豬試驗基地可實現複製豬批量化生產。

首批在浙江出生的複製豬,同時為全國首批冷凍保存體細胞複製純種金華豬。(都市快報)

湖北省農科院畜牧所華再東博士表示,理想的種豬應具備飼料轉化率高、肉質好、產肉量高、生產周期短、繁殖力強且具有抗病性等特點。團隊將根據市場需求和生產實際,採用複製技術結合成熟的繁殖生物技術,複製和擴群具備上述優點的個體,創制、擴繁出高性能種豬資源。

同時,聯合國內SPF級小型豬生產公司,研發用於生物醫療領域的小型豬疾病模型。力爭5年內打造全球領先的種豬複製技術體系,培育屬於中國的自主品種,實現高效複製種豬規模生產,減少中國引種數量,降低養殖成本。

據中國青年報前年12月報道,從1980年到2000年,廣東大花白豬的母豬數量從1.3萬隻降至幾百隻;金華豬的母豬數量從1980年近25萬隻,降至2007年的1萬多隻。部分地方豬種曾經陷入瀕危狀態,甚至因沒有「公豬」未能繁殖;定縣豬、龍遊烏豬和窄勒黑豬等已經滅絕。

四川農業大學教授、成都市種畜場特聘專家姜延志指出,地方豬打不贏洋豬,主要因為太肥及生長慢。他解釋,成華豬的瘦肉率僅約40%,而洋血統的白豬瘦肉率可達60%,民眾都不愛進食肥肉,且一般中國土豬餵1年才能出欄,洋豬6個月就可以。

部分地方豬種因沒有「公豬」繁殖已經滅絕。(中新社)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從事豬遺傳育種研究的王立賢,2014年曾提出「中國本土豬種選育刻不容緩」。他表示,曾經引進洋豬是為了解決肉類不足的問題,如今保護土豬是為了解決口味上的需求,以及保護基因多樣性。對此,姜延志解釋,基因更多樣化就更不容易在某一種疾病來襲時滅種。

中國近年致力保護畜禽保種,其中在2012年,中央財政的畜禽保種經費增加到5320萬元。農業部在2016年發布《全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和利用「十三五」規劃》,顯示中國「土豬」共有90個地方品種,其中國家級保護品種42個,省級保護品種32個,其他品種15個,全部地方豬種被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實施重點保護。

(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