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普查|學者稱「少生快富」不現實 促向「人才紅利」轉變

撰文:陳進安
出版:更新: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昨日(11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結果,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全國人口總量為14.12億,中國人口10年來繼續保持低速增長態勢。為此,《南方周末》訪問了內地多名學者及專家,就「七普」作出解讀。有專家認為,去年的新出生人口預示着未來低生育率的困境,也有學者直言「少生快富」不現實,少生不可能變富有。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昨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結果。(中新社)

廣州暨南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院副院長盧晶亮表示,他比較關心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和流動人口規模與分佈。去年,中國城鎮常住人口佔63.89%,較2010年上升14.21%。流動人口3.76億人,較2010年增長69.73%;流動人口流向城鎮的有3.31億人,佔88%;跨省流動人口中,流向東部地區的佔73.5%。這表示過去10年城鎮化率提高較快,人口明顯向城市和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聚集,例如去年廣東常住人口佔全國比重達8.93%,人口10年間增長了20.81%。他強調未來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繼續提高仍為大勢所趨,但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仍然相對落後。

人口經濟學家、攜程董事局主席梁建章認為,去年的新出生人口預示了未來低生育率的困境,這非常令人擔憂。他指,去除二孩政策的堆積效應以後,中國的自然生育率應該只有1.0至1.1左右,比日本生育率1.3至1.4低很多,應是全世界墊底的水平;相對日本,未來中國生育率估計更悲觀,除了堆積效應消失,還因為育齡婦女減少,城市化持續下,育率和生育意願會進一步下降。因此,如未來沒有強有力的鼓勵生育政策,中國的生育率確實有可能成為世界最低。

中國官方公佈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備受各方關注。(新華社)

就全國大部分省份人口都在增加的情況下,東北三省仍呈現負增長的問題,人口學家、中國與整合智庫特邀高級官員黃文政表示,導致東北情況主要有三點因素,首先是當地城市化程度相對較高,農村人口比例低,然後是作為老工業基地,當地國營企業較多,計劃生育被執行得很徹底,最後是當地缺乏南方那樣深厚的生育文化。

人口學專家、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教授易富賢則表示,東北的生育率下降超前全國逾10年,但當地人口流出、流入大致平衡,他舉例,廣西的勞動力流失率遠比黑龍江高,但較高的生育率補充了勞動力。而東北率先爆發老齡化危機,經濟更7年零增長,其核心原因是他們不再「造人」,「人口製造業」衰退必然導致「物質製造業」衰退。

就「人口紅利」的問題,盧晶亮認為從未來發展的需要來看,中國應該盡快促進由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的轉變,即提高人口素質和人力資本水平,同時雖然老齡人口的比例在上升,但老齡人口的人口素質也在提升,當局要充分開發老年人口的勞動力資源。

學者建議當局要充分開發老年人口的勞動力資源。(新華社)

就生育政策放寬,效果卻難以達到預期的問題,黃文政表示中國有一個惡性循環,即只生一個下,家長把所有資源集中於一孩,為不讓小孩輸在起跑線,就導致大家教育競賽,徹底改變養育模式,故不可能養更多的小孩。梁建章則認為,房價高、教育成本高是壓抑年輕夫婦生育意願的兩個重要因素,他提議對多孩家庭實施買房補貼,同時縮短學制,縮短為中學4年,並將大學教育分成本科3年和研究生3年。另外,他還提議政府可以按孩子數量抵稅,也可以直接發放育兒補貼,同時也要大力建設幼托設施,把0至3歲的入托率提高到50%左右等。

梁建章進一步表示,長期低生育率對國家和社會是有害無利的,一個國家的貧富不是取決於人均自然資源的高低,減少人口亦不能提高人均GDP。他同時強調,減少人口也不意味就業競爭的壓力會減少,因就業機會都來自人的需求,人及競爭者少了,機會也變得更少。最後,黃文政指出,少生快富是不現實的,少生不可能變富有,「少生,經濟活動的效率會降低,技術進步的速度會延緩,勞動力也會相對萎縮,怎麼可能會變得更富有」。

(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