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兩軍最新會談不歡而散 環時:印度借美制華恐終淪戰略棄子

撰文:施予
出版:更新:

中印兩軍最新舉行的第十三輪軍長級會談不歡而散。解放軍西部戰區發言人明確指出「印方仍堅持不合理也不切實際的要求」以及「希望印方不要誤判形勢」。這是第六輪軍長級會談之後,中印第二次就會談情況發表口徑不同的聲明(上次是第十一輪),也是中方對印方「仍堅持不合理也不切實際的要求」批評最為強烈的一次。
官媒《環球時報》分析稱,「從印度輿論近期對中印邊境事態的新一輪炒作,再到印度軍政部門在談判中的反反覆覆、漫天要價,表明印度並未真正將談判作為緩和局勢、解決問題的途徑,而是作為對華示強、謀求不合理訴求最大化的工具。」

那麼,印度究竟對形勢存在哪些「誤判」?其在邊境問題上不斷示強、不願妥協的「心魔」又是什麼?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研究所副所長樓春豪分析總結了三點。

一是印度高估了中美戰略競爭為其提供的漁翁得利之機。

文章分析稱,近年來隨着美國將中國定性為戰略競爭者,印度認為「機會來了」,既可以通過向美國兜售自身制衡中國的價值而謀得利益,也可以藉助美國的支持撐腰提高與中國競爭的能力。文章分析稱,此番印度在邊境問題上的強硬與印度領導人9月底訪美並參加美日印澳四邊峰會不無關係。

二是印度低估了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決心、意志和能力。

印度戰略界不少人認為,印度當前面臨的國際環境較中國更為優越;中國承受着美國的戰略打壓,而印度則在國際舞台和主要大國間長袖善舞。在此情況下,印度傾向於認為不管其如何折騰,中國都不會也不能拿它怎樣,因為中國需要「拉住穩住印度」。

三是印度迷失了自己在邊境問題上的利益訴求。

雖然對印度「不合理也不切實際的要求」沒有官方說法,但通過梳理印度官方表態和輿論報道可以發現,印度頑固要求中方恢復所謂的2020年4月之前的狀態,而這等於否認中方在本國領土上進行的基礎設施建設。

如果按照印度的邏輯,中方是否要以1959年11月7日的實控線作為談判基礎?是否要以印度廢除所謂的「阿魯納恰爾邦」(中國藏南地區)以及2019年成立的「拉達克中央直轄區」「克什米爾中央直轄區」為談判前提?

顯然,印度沒弄清楚其在邊境問題上的「利益邊界」,仍在搞尼赫魯時期就已被證明錯誤的「蠶食政策」和「前進政策」。

文章分析稱,2020年加勒萬河谷衝突之後,印度將大量軍事力量部署到中印邊境一線,同時加大軍備採購力度,給印度在財力、人力、物力上造成巨大消耗。印度經濟本已因過去幾年政府的任性改革、2020年以來的新冠疫情衝擊而陷入困境,而印度政府卻繼續加大邊境地區軍事部署的「非生產性」消耗,這無疑會進一步擠佔經濟社會領域的可用資源,使印度經濟需上加霜。

如果考慮到印度還需要在巴基斯坦方向投入大量軍力,那麼印度因為本國對外政策強硬而導致的無謂資源消耗則更大。

此外,印度軍費大約75%流向軍人工資、津貼、武器維護等日常消耗,在中印邊境消耗大量軍事資源也將擠佔其武器裝備現代化的能力,損害其長遠的軍事現代化進程。印度本應統籌安全與發展,但對華過度示強有可能使其既無法贏得安全,也無力促進發展。

近年來,印度高層和戰略界不斷釋放「借美制華」「聯美遏華」信號,在政策實踐上也不斷強化與美國的防務安全合作。

這會導致兩方面的嚴重後果:一是印度與中國的關係陷入僵局,印度還從與中國對抗的角度處理其與鄰國關係,從而實質性地惡化印度的周邊安全環境;二是印度過度押注美國,但美國對外政策始終是「美國第一」,印度有可能因美國政策的調整而淪為「戰略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