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現階段堅持「動態清零」而非「躺平」? 專家詳解五大原因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內地新冠肺炎疫情嚴峻,社會上逐漸出現抗疫疲勞,甚至有人以「躺平」心態應對疫情。
對於為何必須堅持「動態清零」,上海市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專家組成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上海市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院長吳凡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從五個維度分析了現階段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的決策考量。
吳凡強調,無論從病毒本身的特性,還是從人群免疫的背景,抑或從抗疫「武器」的技術儲備,現階段必須堅持「動態清零」。
她提到,有人認為可以在「清零」和「躺平」之間選擇第三條道路,即允許病毒低水平流行,但實際上是不可能;在實現「動態清零」時,應因地制宜、因時因勢採取防控措施,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

吳凡從五個維度分析了現階段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的決策考量。(視覺中國)

病毒本身的特性

吳凡表示,不確定新冠病毒將如何變異,但可以肯定病毒會發生變異。從長期來看,病毒的毒力有可能會愈來愈弱,但當中仍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在變異過程中會受各種因素影響,有可能變得傳播力、致病力更強。

新冠疫情爆發後,已多次突破以往科學家對病毒的一般認識,譬如病毒迅速變異,發生免疫逃逸,現時國內外的疫苗可以防重症,但都無法很有效地防感染。因此,以病毒變異的科學規律的視角看,現階段採取動態清零很關鍵。

人群免疫背景

吳凡指出,不少西方國家的免疫背景與中國不完全一樣。一方面,一些西方國家經過前期多輪傳播、自然選擇後,大量人群通過感染獲得自然免疫,也為此付出大量生命的代價。另一方面,西方國家也通過疫苗接種獲得免疫。兩方面加起來,西方國家的免疫人群是相當大。

在中國,新冠疫情沒有大流行過,絕大部分人群是通過疫苗接種獲得免疫,「而如果不考慮這樣的免疫背景,去討論輕症多了、重症少了,這是不科學的。我們有必要更小心一點,不能簡單相比」。

她提到,近期香港疫情形勢嚴峻,死亡病例、死亡率令人憂心,若再說Omicron是「大號流感」,顯然站不住腳。香港的情勢也從側面提醒內地,面對Omicron要更加謹慎小心。同時,國內老年人口絕對數量大,他們感染後情況往往更為複雜,因此現階段只有堅定「動態清理」,才能保護好免疫力弱的人群。

4月9日,廣州市荔灣區白鶴洞街道廣鋼新城,居民排隊接受核酸採樣。(新華社)

控制「低水平流行」行不通

有觀點認為,可以在「清零」和「躺平」之間有第三條道路,即允許低水平流行,既不擠兌醫療資源,也不把病毒「趕盡殺絕」。

吳凡直言,上述觀點是行不通,並提到有兩個問題。第一,病毒一旦擴散就難以清除,長期存在,解決不了病毒變種的問題;第二,當病毒擴散後隨時可能失控,控制「低水平流行」實際上不具有操作性。

有人提出能否在醫療資源好的地方試驗「低水平流行」。吳凡指出,有關試驗是「試不起」,即使在醫療資源充足的地區試驗,做到低水平流行,亦難以擋住病毒的外溢風險,「無症狀感染者這麼多,隨時可能外溢到其他地方,醫療條件不夠完備的地方又怎麼辦?所以行不通」。

抗疫「武器」不斷豐富

吳凡表示,隨着科技發展,各國一直研發能對付新冠病毒的「新武器」。疫苗出現後,雖然感染的問題仍然存在,但重症的問題已基本解決;新冠特效藥正在上市,國內的藥物研究不斷推進,中醫藥也在不斷探索,包括檢測方式也在更新,變得更快更可靠,我們有理由相信,今後我們會獲得更多的抗疫武器和技術,可以控制得更好」。

因時因勢因地採取防控措施

吳凡坦言,在疫情防控的過程中,有必要堅持因地制宜,因時因勢採取防控措施,在疫情不同的階段、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和資源,採取最適合各自的防控措施和路徑。

她強調,對抗疫情絕對不能「躺平」,而是要在不同的階段用不同的方法,走不同的路徑,把握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平衡點,努力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最終實現動態清零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