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零共存之爭|上海市民意見兩極 港漂撐「鐵腕」:快通關想返家

撰文:姜庚宇 梁子傑
出版:更新:

近月以來,上海爆發疫情下,當局防控措施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再度引起內地「清零」和「共存」兩套防疫路線之爭,只是這一次,更多意見領袖、微博網民表達了對現時從嚴防疫政策的質疑。
然而《香港01》日前訪問的上海學者就指出,其身邊的學者對「防疫從嚴還是從寬」的觀點,其實是對半開而非一面倒,而民間也的確有不少人是支持清零政策。
01記者繼而隨機訪問了四名上海市民和一名在港就業的內地居民(俗稱「港漂」),聽聽他們對於防疫路線的看法。為保障私隱,受訪對象均使用化名。

上海90後大學教師:支持清零 怕放開後無法回頭

上海的90後大學老師丹丹支持清零政策,他認為防疫路線不能只從個體角度考慮,從家庭、從整個城市來看,要考慮的就更多。上海和香港情況不同,防疫路線不能相提並論,「(內地其他城市)往返上海相比往返香港要容易太多,所以在管理上就會困難許多」。

她說,雖然有個詞叫一張一弛,但「張是容易的,弛是很難的。放開是容易的,但是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再收緊就很難了」。所以從長遠來看,雖然放開是個發展趨勢,中國也是朝著這個方向在努力,但需要一個過程,不能操之過急。

來自武漢的她,對上海恢復正常生活抱持樂觀態度:「當時武漢2個月左右就解封了。上海再過半個月也差不多了吧」,她認為「短暫的辛苦換各個家庭更安全穩定的生活」是值得的,「而且現在工作和經濟活動很多在網上進行,短暫的封閉也還好的,不會太影響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Jim所在的上海小區。(受訪者提供)

通訊企業員工:怕後遺症 且現在放開「沉沒成本太高」

另一名90後的上海通訊企業員工Jim也支持清零政策。原因一方面是擔心後遺症,「在全國這麼多人口的情況下感覺是不能接受的」,一方面是其相信當局現時仍然可以完成清零的目標,「雖然代價很大,不過目前還是看得到希望,且現在放開的沉沒成本太高——不光是經濟上,還有每位民眾所花費的努力」。

有人說上海應該學香港疫情爆發時的做法,即不封城,市民可以出門。對此,Jim認為,香港模式「好像是和西方差不多的共存策略」,目的是減少對經濟運行的影響。他同意若強制清零,對主要產業和經濟的衝擊巨大,而上海的確有些產業確與香港類似。不過,兩座城市的區別也非常明顯,因為香港的外資佔比最高,而上海主要產業「大多也是屬於國有資產」,不會波及城市的國際地位和造成太嚴重的國際影響。

Jim認為,封城對於管理階層的影響相對輕,因為大多都是帶薪休假,但很多打工族的生計則直接受到影響。

「這次本來其實是不用其他地方支援的」,他批評,上海政府前下達的一些命令已引發市民不滿,比如浦東宣布翌日凌晨起封城的那天晚上,允許各大超市和交通營業到0時,市民有幾個小時可以出小區採購,「這時上海很多地區已經封閉半個月了,開放的這幾個小時內人流巨大,還有為了搶菜打架鬥毆的。果然過幾天全體核酸又有一大批感染」。當時他便懷疑這樣的政策是「為了掩蓋政府其他方面更大的錯」。

不過,Jim在當地的朋友封城期間都沒什麼大礙,「正常小區措施都差不多。基本吃飯倒不擔心。不過我之前也因為菜之類的焦慮過,因為之前不知道什麼時候才結束,要準備多少物資」。

有受訪者指,上海物價局的工作人員說已經管不了菜價,只管利潤。(受訪者提供)

80後傳媒工作者:全世界都知道清零不可能

上海的80後傳媒工作者小可,則反對清零和封城政策。他批評,現在上海基本是準戰時狀態,領導都說了「現在就是打仗」。上海的物資都配給供應,就如「戰時共產主義或戰時計劃經濟」。

他說,自己相信科學,不信政治正確,「全世界都知道清零不可能」。他指上海醫療資源不是太多,何況全球其它國際大都市的,醫療消化能力亦無法承受清零,「如今上海則是舉全國之力硬撐」。他形容上海人現時壓力「只比香港大,不比香港小」,遺憾的是「上海不是香港,沒有一國兩制」,又慨歎自古以來總有「天災導致人禍,人禍甚於天災」的現象發生。

90後的傳媒工作者阿翰則認為,清零或共存並無對錯之分,重在如何才能恢復正常的生活秩序,例如速遞、外賣的運作和正常的菜價,他希望當局「不要一時封一時不封,政策不要來回搖擺。最重要是,讓真正需要得到救治的病人有正常的求醫渠道,不要讓新冠佔用所有的醫療資源。」

認路線是政治非科學 三年未回鄉港漂:但胳膊擰不過大腿

除了上述上海市民,01也訪問了在香港一間中資央企從事金融工作的「港漂」小林,關心時政的他,直言防疫路線「是政治而非科學問題」,認為即使民意上有一日傾向共存,但中國重集體主義、輕個人主義的政治環境下,當局仍然會選擇較為保守的路線。

近段時間以來,上海傳出多宗因防疫政策過嚴,令一些患者延誤就醫,甚至病逝,而類似事件在此前內地其他城市的防疫過程中亦有發生。對此,小林並不以為意,他說,中國民眾既然「享受到集體主義帶來的好處」,即「清零」速度快、避免大量染疫者死亡,就要接受可能付出的代價,他認為防疫期間一些長期病患因缺乏照顧而去世,亦屬「代價」範疇。

小林稱他看好李家超上任後,「封它幾個區,作為上任第一把火,向市民跟中央證明他的能力」。圖為李家超宣布參選特首。(資料圖片)

盼通關回家 稱看好李家超「鐵腕清零」

小林認為,此前一度嘗試放寬的「上海模式」之所以被封控取代,便是因為「胳膊擰不過大腿」,因為中國是一個有機整體,一個城市的防疫不可能違逆「全國一盤棋」。他指這放在香港亦有適用之處,即若繼續拒絕「清零」,雖能「自己食自己」,享受「香港人口中的自由」,但卻永遠無法與內地通關。

疫情之下,小林已經兩年多未返鄉,他朝思暮想要趕快回家,直言再不回家就要「精神崩潰」,因此對他來說,通關是最重要的事。

他又直斥香港在疫情下「人情更加淡薄」,原因在「過於寬鬆」的防疫政策,不僅無法做到「清零」,反而「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得更遠,大家互相猜忌,變得人情淡薄」,相反,內地「政府、市民一條心」,人們透過擔當防疫義工、配合防疫政策,共同保護社區,一同度過難關,過程中也建立起情感的連結,這是「過度崇尚個人主義的香港不具的人情味」。

至於清零政策對經濟帶來的衝擊,小林舉澳門作例證,說「長痛不如短痛」,現時澳門因為沒有疫情,迎來源源不斷的內地旅客,經濟才有長遠的正向預期。他又表示,看到李家超競選特首的消息後,感到非常開心。

他說:「因為他是紀律部隊出身,相信他上任後能祭出比現任特首更強硬的手段,鐵腕清零,封它幾個區,作為上任第一把火,向市民跟中央證明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