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雙減|家長焦慮仍在 學者:減負須從減量改革走向結構調整

撰文:陳進安
出版:更新:

內地去年起實施教育「雙減」政策,然而日前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發布《全國「雙減」成效調查報告》顯示,家長焦慮依然存在。對此,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志勇表示,雙減以來,家長的教育焦慮在某些方面有所緩解,但在導致焦慮的教育內外因素並沒有得到根本轉變的情況下,這種緩解是有限的、複雜的;又指減負絕不是一味地要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減負必須從所謂「減量改革」走向「結構調整」。

張志勇表示,家庭教育焦慮是教育問題,更是複雜的社會問題,從教育內部而言,與優質教育資源的短缺和配置不均衡有關,外部而言則更與人們接受不同的教育機會可獲得的回報率差別太大相關。而完善中高考制度是緩解家長教育焦慮的重要路徑之一,北京市東城區和西城區的部分普通高中開展登記入學試點,是高中招生方式的重要探索。

他強調從根本上而言,減負是要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正是因為過重,其本身反過來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效率、質量,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進而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減負絕非一味減輕課業負擔,而是須由所謂的減量改革走向結構調整,具體而言其最要緊的是做好講科學、調結構、轉方式、提質量、重個性這五件事,說到底就是要讓學生高質量高效率學習。

張志勇指減負絕不是一味地要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減負必須從所謂「減量改革」走向「結構調整」。(新華社)

張志勇又提到,作為雙減改革的重要切入口,作業改革取得了重要成效,然而減量不能降質,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在高質量作業上下功夫。在作業改革方面,目前調研發現存在多個問題,包括60.3%的校長認為教師設計分層、彈性、個性化作業的能力弱;57.9%的校長認為教師設計高質量作業面臨作業素材與資源不夠難題等。

他表示,作業改革要與課程教學改革、學生的學情、信息技術賦能及教師專業發展相統籌。

首先,教師設計分層作業須與課程標準和學業質量標準的不同層次要求相適應等。然後。學生的作業量不能一刀切,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學情、學業水平,分別提供鞏固性作業、拓展性作業、創造性作業等,特別是對學有餘力的孩子,可多佈置自主探索任務等。再者,各地教研系統要統籌指導優秀教師分年級、分學科、分層次,開展結構化作業設計和作業資源建設,通過作業平台實現優質作業資源共建共享,為基層學校、教師和學生提供高質量作業資源,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同時可統一引入智慧作業系統,實現學生學情診斷、個性化作業佈置、作業改革等,賦能教師作業改革。最後,是將作業設計納入教研體系,加強作業設計研究,克服作業設計的碎片化、淺層化和近視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