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多地取消常態化核酸 專家提香港經驗並稱:驗孕不等於避孕

撰文:蔡苡柔
出版:更新:

5月內地各大城市才陸續宣布建立「15分鐘」核酸採樣圈、各地大量購買核酸檢驗亭,但在兩個月後,合肥6月22日宣布取消七天一檢的核酸檢測,成為第一個退出常態化核酸檢測的省會城市,各地也開始陸續跟進。

內地自媒體《八點健聞》以「核酸『大躍進』降溫,多地叫停常態化檢測,這意味著什麼?」為題,文中提到常態化核酸並不是抗疫工具,並以香港為例,提到香港是採用隨機採樣而非常態化核酸檢測,並引用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生物化學系教授、病毒學家金冬雁說法,指出測核酸並不能防止病毒傳播「就跟驗孕一樣,驗孕不等於避孕」。

6月9日召開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記者會上,國家衛健委疾控局一級巡視員賀青華明確指出,「沒有發生疫情,也沒有輸入風險的,查驗核酸不應該成為一種常態」。而後,全國多地對現有的常態化核酸檢測做出調整。這距離內地開始建設15分鐘核酸採樣圈還不到兩個月。

《八點健聞》指出,5月開始成千上萬的核酸採樣亭拔地而起;「單是廣東一省就有核酸採樣員超過 44 萬,已完成超過百億人次的核酸檢測。我國核酸檢測能力從2020年3月的126 萬管 / 天,增長到今年5月的5700萬管 / 天,一年時間增加了 45 倍。」

文中指出,中國幾乎從無到有地創造出了世界最大規模的核酸檢測產業:根據《東吳證券》的測算,所有一、二線城市常態化全員核酸的年成本約6,700億。

4月25日,北京,一名市民接受核酸檢測。(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八點健聞》提到,在逐步開展常態化核酸檢測的各地,這筆費用最終由財政買單,但單向的資金流入是無止境的,多地財政支付存在延遲或拖欠現象。「哪怕是富庶如上海,也在5月底宣佈,該市常態化核酸檢測點的免費檢測服務將會維持到6月30日」。

除了財政壓力,對民眾出行、生活的影響也甚鉅。根據交通部公佈的數據,2022年5月,全國51個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的城市共完成客運量13.3億人次,環比增加 0.38 億人次,同比去年5月減少8.5億人次、下降39.0%。

據公眾號 「城市數據團」統計,年初以娛樂餐飲指數高於去年同期 20% 開年的深圳,在疫情期間指數開始走低,封控期間最低為去年同期的47%,而此後的兩個月也未完全恢復到去年同期水平,在5月底,這一指數是去年同期的八成。

4月6日,雲南瑞麗市區開展第二輪全員核酸檢測。(新華社)

該文指出,以同樣的方式對比開展常態化核酸的太原、武漢、無錫、蘇州、杭州、鄭州,無一例外的,哪怕無規模性疫情的城市,其娛樂餐飲消費指數也均低於去年同期。文中提到,常態化核酸檢測改變了人們的出行習慣和消費行為,「原本可以正常出門消費的人群,其中的一部分在常態化核酸之下,可能會放棄或者減少消費打算,變得更宅,從而改變城市的消費結構 。」

常態化核酸檢測先驅是深圳 香港經驗可為借鑑?

《八點健聞》報道提到,「常態化核酸的先驅是被香港第五波疫情波及的深圳。深圳當時以極快的速度,全面暫停公共交通、出示48小時核酸證明,用一週時間迅速止住了疫情。」

文中提到,今年2月深圳也最先推出15分鐘核酸採樣圈至今已有 4 個月,此後,但凡有規模性疫情的城市,都紛紛效仿。「但常態化核酸像是段譽的六脈神劍,時靈時不靈——同樣憑借管控和常態化核酸的北京和上海,卻遲遲沒有清零。」

文中引述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生物化學系教授、病毒學家金冬雁說法,稱測核酸並不能防止病毒傳播,對於防控意義有限。「就跟驗孕一樣,驗孕不等於避孕」。尤其在低風險地區開展常態化核酸,「一個適齡婦女,沒有高危行為,為什麼要天天驗孕?」

荃灣沙咀道檢測站,香港未實施常態化檢測。(蔡正邦攝)

此前,南開大學統計與數據科學學院教授黃森忠曾做過理論模型來評估常態化核酸在早發現方面的作用,他指出「與以往出現症狀感染者主動就醫暴露疫情相比,常態化核酸檢測能將發現首例感染者的時間由7到10天提前到4天,進而將感染規模縮小3到4 倍。」

黃森忠說法曾被視為常態化核酸必要的原因。但《八點健聞》採訪黃森忠,他指出這些案例都是特殊情況,而非常態,其他風險不高的城市在常態時期沒必要進行常態化大篩,只需檢測重點人群即可。

黃森忠稱,大規模核酸對大多數城市而言,最合理的用處是在發現疫情之後,快速篩出感染者,在篩檢階段,與之前醫院、門診和重點人群式的檢測相比,用處不大。

金冬雁則提到「在香港,常態化核酸被拋棄了,現在搞的是崗哨系統。」金冬雁解釋,所謂崗哨系統是指香港一個750萬的城市,每天從18個區隨機抽出共1萬人測抗原,就能見微知著,有效掌握城市的流行情況。

香港近一周每日新增逾千宗本土病例。(AP)

文中指出,香港核酸檢測已經不再是最主要的防控措施,採取的是在有病例或有風險的地方,先進行連續幾天的抗原檢測,核酸只是一種確認感染的證明。而對於重點行業、重要崗位,通過每天做抗原的方式,及時篩查出感染者,居家隔離一週,轉陰後繼續上班。

據香港大學醫學院3月公佈的推算,全港約有 440 萬人已感染新冠病毒,近六成人口,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此前稱,第六波疫情一定會來,最終會轉變為風土病。近一週多來,香港疫情回升至日新增千例。金冬雁指出,這樣的情況其實並不會造成進一步傳播,再傳播病例數也上不去了 。

金冬雁提到,香港的經驗表明,大部分人群接種疫苗,超半數人口感染,已經在社區人群中形成了免疫屏障,「就算把病毒放進來,也只會感染一小部分人」。

核酸未來該如何運用?

《八點健聞》分析種種現象已經釋放出信號:「常態化核酸和全員篩查,當疫情乍現苗頭時,是有效遏制的手段,也是幫助中高風險地區盡快恢復常態的有效措施。但在零星病例的地方,可以說是勞民傷財,甚至是收效甚微。」

深圳第三人民醫院院長、深圳市疫情防控公共衛生專家組組長盧洪洲盧洪洲認為,高風險地區和人群,進行定期檢測常態化核酸檢測很有必要。非風險地區和人群,在沒有疫情的情況下沒有必要進行持續高強度的常態化核酸檢測。

盧洪洲建議,常態化核酸檢測也應做到精準防控。疫情發生時,相關風險地區可做到「應檢盡檢」但疫情平穩期,要根據風險情況進行分級,盡量做到「應不檢盡不檢」。

《八點健聞》文末提到,「但從長期來看,核酸採樣亭最終會棄用,核酸採樣員最終會流失,常態化核酸將來回溯也只是一個歷史名詞。放在更宏大的傳染病史裡,人類也不得不學會與自然和解,最終接受新冠成為一種流行病的事實。」